村庄实现了“四化”
日前,记者随同“龙江环保世纪行”省人大执法检查组来到抚远县抓吉镇赫哲民族风情文化村。只见村内街道两旁栽满了紫叶李、丁香和金叶榆,环村路两侧栽植的则是小成黑树。村内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人行道上铺的是彩砖。为了加强环境整治,村里下足了功夫,绿化面积8500平方米,增设垃圾箱20个,安装栅栏5000延长米,修建排水沟渠5000延长米,彻底改变了以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村里还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投入3.5万元聘用专职保洁员,村内垃圾日产日清,宛如城市小区。村民们戏称如今他们也实现了“四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饮用水标准化、保洁机制长效化。
记者走进另一座村庄——抚远县浓江乡双胜村。过去这个村没有自来水,村民喝的水都是红色浑浊的。2011年,村里筹集资金100多万元,新打深水井一眼,水质达到了国家饮用水标准,供水量可满足双胜村30年的发展需要。同时,村里还加大了水质检测力度,及时进行饮用水的消毒、净化。双胜村村民激动地告诉记者:“现在终于吃上了放心水。”
水源地和土壤是整治重点
像这样的村庄,在我省还有很多。但所占比例仍然有限。
省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副主任甄钢介绍,当前我省农村环境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突出,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蔓延,一半以上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存在安全隐患,土壤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省农村产生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分别达5.55亿吨和693.5万吨,严重污染了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环境。
省环保厅纪检组长张志清告诉记者,我省正全力争取今年被列为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省。计划在松花江干流及阿什河、拉林河、嫩江等主要支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农村减排,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甄钢谈到,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监管,是整治工作的一大重点。包括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体系,对饮用水水质进行卫生监测并发布水质监测信息;建制镇按国家规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在人口集中、垃圾产生量大的村庄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置设施等。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则是整治的另一项主要内容。张志清说,我省将推出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重点,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风险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强化对农药、化肥的科学使用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等。
使广大农民喝上干净水,呼吸到新鲜空气,生活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成为我省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制度建设是保障
在同江市东方红村,记者了解到,该村制定了“三定、三送、三责”,即村定专管干部,定保洁员,定垃圾场;送一套环卫工具,送一辆运输车,送一套环卫工作服;村党支部书记负总责,分管村干部负主责,保洁员负专责。该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选定三名责任心强的老共产党员做清洁员,专门负责村屯环境卫生工作,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该村还在村外科学设置了垃圾堆放点、柴草垛堆放点以及贮粪池,形成有效的垃圾清运机制,不断改善人居环境,防止生活垃圾和畜禽垃圾随意排放。
张志清认为,有效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制度、措施保障是关键。为此,我省提出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体系,将考核由地级市及部分县市延伸到全省所有区域。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优先划定人口比较密集的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提高农村、农业的环境保护监管水平;二是重点推进“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统筹安排治理项目布局和治理资金投放,对问题突出的村屯开展集中治理;三是大力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加大农村畜禽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加工力度,选择一批技术可行、效果良好的样板项目在全省应用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