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傅成玉:2020年中国石化将形成规模化低碳能源产业

    傅成玉:2020年中国石化将形成规模化低碳能源产业

    来源: 东方今报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2-06-20 访问:

      当地时间6月17日 ,在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共同举办的“关注气候”(Care For Climate)会议上,作为签署关注气候变化倡议书的企业代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做了主旨发言,倡导共同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他指出,一直以来,中国企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今后,中国石化将继续积极开发低碳能源,优化和完善能源结构,计划到2020 年形成规模化低碳能源产业。

      “负责任的能源化工企业要把握绿色发展潮流”

      近年来,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酷暑、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以及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于2007年共同发起了“关注气候”倡议,为全球企业界人士提供了就气候变化问题展示领导力的纲领性倡议。

      傅成玉表示,中国企业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促进力量,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作为最早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的中国企业之一,中国石化始终认为,企业是社会公民,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也是公共资源的消耗者,同时还是工业废气的排放者,因此对于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作为负责任的能源化工企业,不仅要提供社会所需的能源,更要把握绿色低碳发展潮流,采取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实现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据了解,中国石化多年来一直坚持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2012年还将发布《中国石化环境保护政策白皮书》,向社会宣示中国石化的环境保护理念、发展战略和政策,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

      “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预计降低16%

      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均比较突出。在资源禀赋差、人均占有量低、生态环境脆弱、各地发展很不平衡的背景下,中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十分艰巨。

      傅成玉表示,作为中国最大的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之一,也是最早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的中国企业之一,多年来,中国石化坚持节能减排,注重环境保护,特别是2011年中国石化还提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目标,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公司的发展战略,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此外,中国石化一直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加强低碳能源开发利用,优化能源结构,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在中国正在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中,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傅成玉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能源消耗强度将比2010年降低16%,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7%。

      积极开发低碳能源,优化和完善能源结构

      据悉,2005年以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了2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6%和14%。同一期间,中国石化累计节约能源消耗1580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887万吨,相当于110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1年的减排量。

      傅成玉介绍说,中国石化长期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把节能作为现阶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模式。

      “同时,中国石化还积极开发低碳能源,优化和完善能源结构。” 傅成玉说,中国石化一直致力于加快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工业试验研究,已基本形成包括技术开发、工业生产和产品销售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低碳能源业务产业链,并计划到2020 年形成规模化低碳能源产业,使之成为主营业务的有益补充。

      中国石化将实施“生产—消费”全程清洁管理

      傅成玉表示,中国石化今后将继续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绿色低碳战略,坚持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清洁化、低碳化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加快发展天然气、生物质等清洁能源,优化调整能源资源结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积极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环保 环保新闻 环保资讯 国内环保新闻

    上一篇:能源紧缺,五分一人无电用
    下一篇:纽铵吉迈出新能源市场战略部署一大步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