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老伙计坏了几天了,我这心里没着没落的。”82岁的刘颖摸着缝纫机小声嘟囔着,她屋里堆满碎布头,红的、绿的、花的……近百种花色和材质的碎布头足有半人高。
“这都是这些天攒的。”刘老太家里陈设简单,再堆上碎布头,走进她家,仿佛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
“老太太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爱收布头,是我们小区有名的‘抠门儿’老太。”丰台街道程庄路16号院社区居委会的谢飞说。
“攒这些碎布头,有啥用?”
“我用它们缝布袋。”刘老太朗声答道。
“别看刘奶奶平时抠着自己,送布袋可大方着呢,街坊邻里谁没收到过她亲手做的环保袋。”
就是这个“抠门儿”老太,20年间,自掏腰包送出了4800多个环保袋。而她自己现在用的还是20年前做的第一个尼龙绸兜子,边角处早已磨出了破洞。
“袋子还能用,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咱们的好传统,不能丢!省下的袋子我还能送别人。”刘老太说。
20年前的一天,北京刮起沙尘暴,从国企离休在家的刘老太趴在窗口,看到树枝上挂满了白色塑料袋,一阵心痛:“这多难看,给咱北京城抹黑,这塑料袋不能用了。”
“老祖宗给咱们留下的是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咱可不能给子孙们留下一堆堆废塑料袋啊。”于是,打小就学习女红的刘老太找到了“新差事”。
她自己掏钱买来针线和布料,又把搁置多年的缝纫机搬出来。剪布头,缝布袋,自家用,还送给邻居们。
破碎的布头在刘老太的手里就像施了魔法,几下就变成了美观实用的环保袋。
缝布袋,也尽显她“抠门儿”本色,一丁点布料也不浪费。“诀窍就是‘因料制宜’。”
老人边说着,边从抽屉里找出剪刀、粉笔等家伙什儿,皮尺往脖子上一挂,从布料堆儿里捡起一块碎花小布,轻轻展开铺在床单上。
“这布这么窄,还不规则,够做环保袋的?”记者有些不相信。
“够,我能做仨呢!”刘老太弓下腰,用皮尺仔细丈量尺寸,不时用粉笔勾勾画画,精心设计,手中的大剪刀咔嚓几下,布料裁成了好几块。两大一小三个环保袋,一整块小花布一点没浪费,就连先前多出来的一块都被剪成了环保袋的提手。
“这布料厚的可以缝个内兜、安个拉锁,平时装点零钱什么的;布料薄的要注意针脚别留在外面,不好看。”刘老太手底下忙活着,嘴里也念念有词。
为了收布头,平日里,刘老太经常到商场、布摊儿、窗帘城里去“淘宝”,每次都挑拣个二三十斤碎布头。刘老太舍不得打车,背着布头挤公交。“打车多贵呀,省下这钱还能多做几个布袋。”
“抠门儿”老太收布头从不砍价,看到合适的立马掏钱。时间长了,不少店主都知道老人买布头是为做环保袋送人,就不忍心收钱了。刘老太却急了:“不收钱我就不要了,孩子们做点生意不容易,可不能占人家便宜。”
收来的每块布头,刘老太都认真手洗、消毒、晾干,“环保袋咱得先讲卫生。”
“怎么不用洗衣机?手洗多费劲。”儿女心疼她,“洗衣机不费水啊?省出来的钱还能多做几个环保袋呢!”
这些年来,刘老太把亲手做的环保袋送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公交司机以及素不相识的人们,老人的妹妹、女儿和儿媳都被发展成了“下线”,帮着送出了很多环保袋。还别说,这小巧别致的环保袋人气儿颇高,很多人爱不释手,甚至还有人辗转联系,主动预订刘老太的环保袋。
刘老太随身还有个珍藏多年的小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环保袋的“小简历”,制作时间、数量、送给了什么人,都写得清清楚楚。
“希望这小小的布袋能在大伙儿购物时派上用场,也为环保出一份力……”就是这个小小心愿支撑着刘老太做布袋一做就是20年。
“我这把年纪,还能为社会做点儿力所能及的好事,我很知足,也很快乐!”这位有着近6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字一句说得很认真。
2008年,刘老太入选丰台区十大志愿者。随后丰台街道程庄路16号院以她的名义成立了“刘奶奶工作室”,有200多名志愿者参加。院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隔三差五就跑到老人家里学手艺:49号楼的张翠香用女儿穿小了的裙子做成环保袋;83号楼程晓京给环保袋里缝了层防水胆;旧套袖、破牛仔裤,全成了大伙儿做活儿的好料子……如今,社区里拎着环保袋买菜的人越来越多。
不久前,在社区组织的环保袋制作大赛中,“抠门儿”刘老太还乐呵呵地坐上了评委席。
尽管用了几十年的缝纫机坏了,刘老太还是闲不住,每天大清早,就摸进自己的“工作间”。老人弯下腰,仔细擦拭着缝纫机。她又理了理剩下的线轴,捏着线头放在嘴里轻轻一抿,然后一下就穿过了缝纫机上的针孔。“瞧见没,咱这眼神儿可一点也不花。”
毕竟已年过八旬,儿孙们担心四处“淘”布头的刘老太累着或是磕着、碰着,最近加强了“监管”,叮嘱老人尽量别单独出门。
“‘好,一定不出去。’每次我都这样对付小孙子和儿女,撂下电话我就挎着包偷偷出门收布头去了。”老人冲记者挤挤眼,笑出声来。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