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新闻晨报》报道,同一片天,为何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空气污染监测结论?在临近上海正式启动PM2.5污染数据公布时,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在其官网上公布了一个监测点测到的PM2.5污染指数,比环保部门的官方数据高出1-2倍。
记者14日从市环保局了解到,这种结论上的差别,其实是因为环保部门与美领馆所采用的衡量标准不同,至于PM2.5的浓度,双方的实际监测结果是一致的。
上海市环保局有关专家表示,两种关于PM2.5的监测结论所体现的巨大差距,源于中美双方所采用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不同。“目前我国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第一阶段的评价标准,而美国采用第三阶段评价标准,相比之下后者更为严格,因此所评价出来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据了解,对于全球各国的PM2.5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设置了三个阶段的过渡期标准以及准则值,我国所采用的第一阶段标准属该组织设定的最宽标准。实践中,为了能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空气污染程度,这种标准值对应着不同浓度的PM2.5颗粒物。“以标志着‘优质’的指数50为例,它在我国对应着‘PM2.5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而在美国采用的第三阶段标准中,则对应着‘PM2.5浓度为15微克/立方米’。”专家表示,由于评价标准有高低,再加上由浓度转换为指数的过程中,还需要使用科学计算公式,因此有时候对于同样一片天,不同国家的监测结论会出现数量级的差异。
环保专家称,此前环保部门曾与美国驻沪总领馆进行过交流,结果显示美领馆的监测数据与上海市环保部门一致,而双方使用的仪器虽然不同,但都符合标准。这些客观因素都不存在问题,主要还在于彼此所采用的衡量标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