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个论]刘洪波专栏:如何推测环保局副局长被捅案

    [个论]刘洪波专栏:如何推测环保局副局长被捅案

    来源: 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2-02-18 访问:

        ■无限杂思之刘洪波专栏

        山东一名环保局副局长被捅伤,知情人士透露很可能与关停当地一些污染企业有关。知情人士介绍说,被捅者祈庆美身兼环境监察大队队长,这两年当地对小炼铁厂几乎是发现一家关停一家,祈庆美平时工作负责,得罪了不少人。

        案件嫌疑人其实已经抓获,报道称2月7日案发后31小时破案,嫌疑人到祈庆美办公室对她连捅六刀,嫌疑人有一个小的个人企业,里面有炼铁炉,未经环保局批准。虽然《齐鲁晚报》报道表示警方并未正面回应案件细节,但上述材料和“知情人士”的信息,已较大强度在倾向于副局长被捅伤与其履行职务的行为有关。

        人们总是根据既有的认知去解释事情的。面对一件事态不明的事情,人们的正常反应,是在既有的认知框架下安排这件事情,对它为什么发生作出“合理”的推测。在这种安排中,社会最常见的状况,将成为推测性解释的首选。

        推测未必有什么意图。人们对环保局副局长被捅伤,没有首先推测官员是否有不当行为、关停污染有否不公平,而是严格执法被捅伤。推测也未必符合某个案件的实情。去年洛阳一位记者被杀,人们纷纷推测是因揭露地沟油,后来证实是死于抢劫杀人。但推测总是以日常情况为基础对事件进行解释的行为。洛阳记者被杀案表明人们认为揭露黑幕在这个社会具有很大危险,而在这个社会,一个记者因揭露黑幕所面临的人身、职业、自由、名誉等方面的危险,确实是高于他作为普通人遭遇抢劫。环保局副局长疑因关停污染企业被捅伤,这一推测无论是否终被证实,都可以表明在社会的认知框架中,被关停的企业主足够有动力去捅杀环境监察大队队长。

        把污染企业和副局长换作利益方和管理者,就是利益方因为利益受损而对官员行凶,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有很高可能性。由此,可以说在一般人的认知中,社会就是这样子,利益因管理受到损害,会导致针对管理者的行凶行为。这一认知应当得自于社会现实的累积性观感,于是,可以说这个社会确实多有这类事情发生。

        需要考虑到“污染企业”的定性。这一定性表明它应当受到管理,即使因此而受到损失,也是理所应当。人们认为这可以产生凶杀,表明利益者只考虑受损不受损,而不考虑原本当得不当得。这可以让人去认识现在的社会治理面临着何其尖锐的态势。如果无论当得不当得,利益者均会因利益丧失而杀机顿起,是非感不起作用,就不会有心悦诚服,那么管理的风险将是巨大的。

        再考虑管理者的身份。管理者倚靠着国家权力。国家权力无疑是巨大的,一个被管理者要去挑战管理者,他至少需要暂时停止内心的某些恐惧,并采取一种挑战和对抗的态度。如果管理者经常面对暂时挑战国家权力的人,他必然要在管理上进行一定的退让,以避免人身安全的后顾之忧。

        这里,我只是讲利益得失的激化、利益只有得失的当不当、国家权力成为挑战对象等现象,而未涉及利益得失激化、利益不再有应当不应当和国家权力成为挑战对象的原因。利益得失激化,社会冲突将更经常、更普遍,不耐烦、一点就着等事情会增加。利益不再有该得不该得,道义就会完全从利益得失中清除。国家权力受到挑战,意味着管理上不再有足够的权威。

        利益得失问题发展到这一步,乃至达到即使不当利益也会直接刺杀国家工作人员的程度,一定是有原因的,一定是累积而成的。这里面,可能有利益格局失衡的问题,有利益格局形成中道义基础丧失的问题,有权力行为的合理性不足的问题。道义怎样从社会生活抽离,利益怎样变成纯粹的至高准则而脱钩于“取之有道”,这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

        (作者系长江日报评论员)


    环保 环保新闻 环保资讯 国内环保新闻

    上一篇:加强能源保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下一篇:北京环保局副局长:民众完全可信任监测数据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