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丰岐 孙先铭
刚刚过去的2011年,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亮点频现、精彩纷呈,作为基础能源的山东煤炭行业,更是如此。
去年一年,山东煤炭行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努力加强安全基础管理、提高运行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加快科技创新、强化行业监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继续保持了持续稳定安全健康发展的可喜局面。
去年,我省煤炭行业全年生产原煤1.54亿吨,商品煤销量1.45亿吨,实现产销平衡,连续9年保持原煤产量1.4亿吨左右,全行业实现全部营业收入2400亿元、利税640亿元、利润3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8%、23%、25%。省属煤炭企业职工人均收入达6.4万元,同比增长18.5%,其中井下职工人均收入7.5万元,同比增长15.1%。
抵御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山东煤炭行业拼搏砥砺、奋发进取,向全省人民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多措并举——
煤炭行业安全健康发展
在去年1月22日举行的全省煤炭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军民要求全省煤炭行业近50万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加大煤炭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煤炭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行绿色开采,建设生态矿山,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构建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一年来,全省煤炭行业认真贯彻落实王军民副省长的指示精神,以“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深化年”活动为载体,在安全生产“双基”工作各项措施的深化上狠下工夫,不断探索建立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了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我省煤矿开采的是不安全储量,开采条件复杂困难,80%以上的矿井受水、火、瓦斯、煤尘等自然灾害威胁,其中受水害威胁矿井占55%,开采煤层具有自然发火倾向的占49.32%,煤尘具有强爆炸性的占82%。全国千米深井大多集中在我省,现有及在建千米深井24处,冲击地压破坏性大;衰老矿井占68%,经过多年开采,生产条件逐年恶化,采场布局分散,战线长,环节多,系统复杂。
鉴于这种严峻的现实,我省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系统始终坚持“安全工作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理念,强化安全监管,狠抓责任落实,不断加强安全质量标准化、“六大系统”建设、安全生产调度管理、应急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整体工作稳中求进、不断发展,在促进全省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省煤矿原煤百万吨死亡率连续8年控制在0.3左右,连续3年降到0.1以下,2010年为0.06,连创全国和全省历史最好水平的基础上,尽管去年我省发生“7·6”防备煤矿重大火灾事故等事故,但原煤百万吨死亡率仍维持在0.3以下的较低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始终坚持牢牢抓住“双基”建设不放松。安全工作重心在基层,重点在基础,“双基”建设至关重要。全省煤矿着力在基层管理上做文章,在基础建设上下工夫。省属煤炭企业及地方煤矿也更加注重“双基”建设,突出抓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班组建设、安全教育培训、科技兴安、安全文化建设等基层基础工作,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率达到95%以上,有44处达到国家级标准化矿井;全省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82.5%和74.9%,监控联网矿井达90%。“双基”建设成为我省煤矿安全工作的最大优势、功底、亮点和品牌。
依靠科技投入,安全监测监控建设再上新水平。目前,全省221处生产矿井中,已全部实现了监测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有219处装备了人员定位系统。7家省属煤炭企业均实现了安全生产监测监控内部联网;淄博、枣庄、济宁、莱芜等4个产煤市建成了监测监控中心,实现了全市所辖煤矿联网。全省已经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灾害性天气预报联动系统,形成“逢大雨暴雨必停产撤人”习惯。
积极稳步推进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我省在开展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全省煤矿“六大系统”建设规划,重点是在健全完善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系统的同时,遵循“试点先行、分批施行、整体推行、全面覆盖”的原则,积极推进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截至目前,全省221处生产矿井全部建设完成了井下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系统;221处生产矿井全部完成“六大系统”建设规划初步设计,10处示范矿井建设工作正在进行,去年底全省有7处矿井全面建成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强化专项治理,始终坚持突出重大灾害技术防治。突出把瓦斯、水害和冲击地压“三大自然灾害”防治作为重中之重,逐矿开展专家“会诊”,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分专业进行灾害技术防治。突出抓了技术管理制度、专业技术队伍和技术责任体系三项建设,健全了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建立了通防、冲击地压防治、机电管理等25项技术规章制度;加强了对水体下采煤、放顶煤开采等重大安全技术问题的审批管理;突出地表与老空水害、采深超过1000米矿井、高瓦斯矿井等重点,实行重大灾害专家“会诊”制;对全省煤矿安全隐患建档立案,实行ABC三级管理,挂牌督办,做到治理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应急预案和监控措施“六落实”,及时整改销号,有效控制了重大灾害性事故。
完善预案编制演练,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省煤矿共有各类预案3285个,其中综合预案246个,专项预案3039个,全省所有生产矿井全部按照要求完成了预案演练任务。严格执行“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的规定,去年雨季期间共停产撤人144矿次,撤出27291人次。去年4月9日,淄博光正公司发生突水,由于发现及时,调度员严格执行应急情形下首先停产撤人的规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功避免了事故灾难。
行政执法和行政审批工作实现新突破。去年作为“全省煤炭行政执法年”,我省先后出台《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关于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行政许可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和《行政执法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完成了25部法律法规和规章及194项行政处罚依据的梳理工作。强力推进行政执法,依法查处煤矿重大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全年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共现场执法579批次,检查煤矿和煤炭经营企业1272处,发现违法行为或安全隐患问题8163条,下达责令整改指令书和现场处理决定书共563份,立案实施行政处罚28起,罚款366万元。规范行政审批,切实加强煤炭行政管理。实现了煤炭业务审批“一站式”服务,截至年底,共受理行政审批事项802批次,5763项,办结779批,5565项。
安全监管力度实现新突破。去年以来,特别是“7·6”枣庄防备煤矿重大火灾事故发生后,全省煤炭行业加强安全监管,采取强硬工作措施。立即对全省166处地方煤矿实施停产整顿,集中排查治理安全隐患;集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全省煤矿安全大检查,检查煤矿163处,查出各类安全隐患问题1699条,提出合理化建议274条,下达执法文书172份,停产整顿矿井4处。促进了近段时期全省煤矿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较好扭转了被动局面。
“走出去”拓基地——
提升我省能源保障能力
我省煤炭行业着眼全省能源保障安全,坚持省内稳产与省外开发并举,煤炭生产与流通储备并重,全行业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发扬讲政治、顾大局的优良传统,成功组织实施了迎峰度夏和冬季电煤保障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去年迎峰度夏期间,我省没有出现阶段性电煤供应紧张的局面,当前的冬季电煤和居民取暖煤炭保障工作也取得阶段性胜利。
我省煤炭占全国2.2%的储量、4.6%的产量、9.9%的消费量表明,产煤大省、耗煤大省、资源小省的矛盾日益突出。2003年起我省由煤炭调出省变为煤炭调入省,省内煤炭产量占市场份额比率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54.2%降至2010年的50.1%,市场话语权、控制力降低,行业竞争力和区位优势减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煤炭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与保持稳产的矛盾更加突出。我省煤炭资源仅占全国探明储量2.2%。多年来开发强度大,目前剩余可采储量仅为50.3亿吨,且村下压煤22.4亿吨,占探明储量的59.6%,占剩余可采储量的44.5%。以年产原煤1.5亿吨左右的能力计算,当前储量仅能维持20年。我省又是耗煤大省,2011年耗煤达到3.1亿吨,2015年预计耗煤3.93亿吨,2亿多吨的缺口均须由省外调入。
我省煤炭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决定了保护性开采和“走出去”开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省内继续实施“稳定中部、建设西部、准备北部”战略,济宁、兖州、枣滕煤田稳定现有开采规模;启动黄河北煤田开发建设。“十一五”以来采取了保护性开采和稳产政策,煤炭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4亿吨左右,2010年为1.5亿吨,继续保持了全国产煤大省地位。“十一五”期间新开工建设矿井19对,开工规模2340万吨;新投产矿井8对,净增生产能力1425万吨;累计完成基建技改投资470.07亿元。
我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初步建立起省外煤炭资源支撑基地。全省煤炭企业自2002年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在内蒙古、新疆、贵州、陕西等10个省(区)及澳大利亚获取煤炭资源量500亿吨以上,生产、在建和规划产能1.86亿吨,全行业省外国外生产原煤6147万吨,销售商品煤546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2.96%和1.1倍,增强了煤炭企业发展后劲。新矿集团获取省外资源量220亿吨,规划打造亿吨集团;临矿集团、鲁能矿业集团鄂尔多斯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兖矿集团成功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资源公司。煤田地质局、煤炭设计院业务范围从国内拓展到10多个国家,由单一工程勘探、设计扩展到项目全过程。“十二五”期间,省外以基地化、园区化为目标,全面规划、优化布局,稳步开发云贵,适度开发新疆,重点开发宁蒙、晋陕,构建宁蒙5000万吨、新疆6000万吨、云贵2500万吨、晋陕2000万吨、澳大利亚4000万吨的煤炭生产格局,形成稳固的能源供应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省际间战略合作协调力度,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加强与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南等重点产煤省区和神华、中煤等大企业之间沟通协调,采取互通信息、定期走访、邀请来鲁等形式,先后促成了山西、内蒙古、宁夏、新疆与山东能源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省煤炭工业局也先后与内蒙古鄂尔多斯、新疆伊泰集团、宁东煤化基地、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等重点产煤地和大型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今后,省煤炭工作局还将继续加强与重点产煤省(市、区)及大型煤炭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抓好省级之间能源合作协议签署与工作落实,搭建能源合作平台,建立正常工作机制,进一步促进我省能源安全保障工作。
我省还强化煤炭应急储备制度建设,确保省内能源应急保障能力。大力推进集煤炭生产、洗选加工、应急储备、物流配送煤炭、市场交易于一体的煤炭物流园区建设,龙口应急储备基地已具备60万吨储备规模,并被列入全省2011年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扶持项目,齐河(临矿集团)、日照(兖矿集团)、菏泽(新矿集团)基地筹建工作正扎实推进。下步将突出抓好龙口基地二期和齐河基地、聊城高唐基地一期工程建设,力争年底分别达到200万吨和60万吨、60万吨储备能力;支持兖矿集团、新矿集团加快日照、菏泽基地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将日照、龙口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列入国家煤炭应急储备规划。我省规划到2015年,省内建设4—6个区位优势较强的省级煤炭储运配送基地,煤炭应急储备规模达到600万吨以上,一期经营规模4200万吨,二期建成时总经营规模8600万吨。
积极推动区域性煤炭市场体系建设,探索市场化步伐。去年6月28日,山东省首家煤炭交易中心——鲁中煤炭交易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召开了“2012年中国(淄博)煤炭市场研讨暨交易会”。下一步,将推进山东(济宁)煤炭交易中心建设。通过发挥煤炭交易中心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上下游客户的招商引资和煤炭贸易洽谈活动,吸引更多的煤炭企业、煤炭经营企业和下游用户到中心进行交易,引导企业建设上游煤炭采购、中游物流服务、下游煤炭销售网络。
电煤合同兑现率始终保持全国最好水平,在多方努力下,我省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实现新提升。重点突出狠抓“两节、两会”和迎峰度夏期间的省内电煤供应工作,继续坚持了省内电煤供应日调度、月通报、季表彰制度,对季度省内电煤合同兑现率达到100%的企业及时予以通报表扬。提高了省内电煤合同兑现率,多年来,我省煤炭市场始终保持供需平衡,没有出现阶段性电煤供应紧张的局面,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能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