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环保部:氮氧化物减排面临艰难大考上半年不降反升

    环保部:氮氧化物减排面临艰难大考上半年不降反升

    来源: 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1-10-27 访问:

      氮氧化物减排面临艰难大考

      作为主要污染物约束性指标,上半年不降反升;有关部门将调节电价督促火电厂环保改造

      

    环保部:氮氧化物减排面临艰难大考上半年不降反升

      10月21日,从中华世纪坛望去,300米外的北京西站笼罩在雾霾之中。凡宋 摄

      前段时间,北京连续几天的灰霾天又引起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关注。

      大气污染与氮氧化物、PM2.5等污染物密切相关。氮氧化物也是产生有害悬浮颗粒的主要成因之一。

      作为“十二五”规划主要污染物约束性指标,氮氧化物减排不容乐观。

      据环保部通报,今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4个排放指标中,三个均同比下降,只有氮氧化物不降反升。

      5年后,氮氧化物将实现减排10%的目标。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将面临大考。

      氮氧化物排放不降反升

      作为空气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杀手,氮氧化物减排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中。

      10月20日,环保部污染物总量控制司副司长刘炳江说,选择氮氧化物作为减排约束指标是环境形势所迫。

      据介绍,氮氧化物污染在各省均普遍存在,是直接导致我国各地阴霾天、臭氧破坏、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近日,环保部通告,上半年,我国4个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3个排放量下降,惟独氮氧化物同期相比不降反升,同比增加6.17%。

      全国只有北京氮氧化物排放实现同比下降,降了3.18%。

      10月21日,北京市环保局总量处工程师祁金龙说,北京实现下降的原因与奥运会前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有关。其中,火电厂全国率先安装脱硝装置。

      另一个主要原因与北京老旧机动车淘汰力度和新车增量控制措施有关。

      环保部门将出严厉措施

      氮氧化物的来源主要是燃煤和汽车尾气。

      据公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排放2000多万吨氮氧化物,火电占50%,汽车尾气占30%。

      据专家分析,要实现氮氧化物减排目标,并非易事。

      其中,煤炭、燃气消耗过快和汽车拥有量持续增长,是制约氮氧化物减排的主因。

      此前,传统污染物指标(如二氧化硫)经过“十一五”严厉措施已普遍下降,而氮氧化物是今年“十二五”开局之年新增指标。

      刘炳江表示,经过多年的准备,氮氧化物减排在技术、政策、科技等方面均已具备条件。

      明年年初,将实施《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其大幅提高了火电行业的环保准入门槛,这个标准也被一些火电业内人士称为“史上最严的脱硝标准”。

      火电厂将整体实现脱硝

      10月22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表示,火电厂安装脱硝装置,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可变成无害的气体,最高可减少80%-95%的氮氧化物排放。

      按照有关部门的统计,近一半氮氧化物由火电厂排放,火电厂成为减排重点。

      “每用一度电,就相当于排放8克氮氧化物。”刘炳江说。

      10月25日,中国电力联合会秘书长王志轩表示,根据新标准,现有火电机组80%以上需进行脱销改造,改造项目多、难度大。

      脱硝电价或将明年实行

      “因为煤价上涨,我们这几年一直在亏损。”10月25日,有两台发电机组的安徽九华发电厂环保办韩姓工作人员说,他们目前负债率已达100%。

      他说,按照国家的减排政策,他们只能硬撑着去银行贷款进行环保改造,但一个机组脱硝装置就需2000多万元,每年运行费用还得2000万元。

      “在目前行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这个标准对部分企业是致命的。”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说,如果没有政府补贴,企业不会积极安装环保装置。

      “十一五”期间,火电厂安装脱硫装置实行脱硫电价,即卖出一度电,电价(4毛)上涨1.5分。

      目前,火电厂要安装脱硝装置,国家还尚未出台脱硝电价措施。

      10月20日,刘炳江透露,明年年初,脱硝电价有望推出。但脱硝电价会比以前上涨多少,目前尚在研讨中。

      刘炳江说,原则上,仍只会让工业和商业用电上涨电价,民用电价不会受影响。(记者 金煜)


    环保 环保新闻 环保资讯 国内环保新闻

    上一篇:50吨环保型融雪剂备战新疆吐乌大首场降雪
    下一篇:国务院环保工作意见发布关注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