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理普京11日抵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这是普京宣布参选2012年俄罗斯总统后首次出外访问。
据俄官方透露,落实能源领域长期合作的重要项目,是普京此行的核心议题。中俄双方将签署电力合作协议。久拖未决的中俄天然气价格谈判是否能有所突破,更是备受瞩目。
宣布参选下届总统后首次外访
11日,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普京抵达北京,下午即与中国总理温家宝共同主持了中俄总理第十六次定期会晤,并出席了两国有关协议的签字仪式。
12日,胡锦涛主席和吴邦国委员长将分别会见普京。两国领导人将就中俄关系未来发展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及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普京访华期间,中俄双方将签署《中俄政府间经济现代化领域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明确两国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
今年恰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及上合组织成立10周年,此次访华又是普京宣布参选2012年俄罗斯总统后首次外访,备加关注的各国媒体普遍认为,普京此行对中俄关系未来发展极具象征意义。
路透社分析说,如果说过去4年担任总理期间普京将工作重心放在国内,那么,此次访华将是普京重返外交第一线的开始,是为重新执掌俄外交政策作铺垫。
俄方能源巨头群集北京
由160位工商界领袖组成的一个豪华代表团此次陪同普京总理访华,成员包括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罗斯国有石油公司、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等国有能源巨头的负责人。
俄罗斯官方此前透露,落实能源领域长期合作,是普京此行的重心之一。
俄罗斯是当今全球最大的能源出产国,其对华出口的2/3为自然资源。2008年两国建立副总理级能源谈判机制以来,中俄能源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俄罗斯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尤里·乌沙科夫10日表示,普京此次访华期间将与中方签署一项电力合作新协议。
据俄方代表团消息人士透露,普京计划签署的文件为俄罗斯能源巨头En+集团同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的合作备忘录。两家公司将讨论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合资建设装机容量达1000万千瓦发电站的协议(包括为对华电力出口进行建设),投资总额达100亿美元。
两国商贸正飞速拓展
在飞抵北京前一天,普京已在莫斯科签署了多项第六届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成果文件,其中包括俄罗斯向中国供应价值25亿美元的镍以及俄罗斯从中国购买360套数控机床的合同。
在10日开幕的第六届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上,中俄双方签署了16项经贸及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总额为70.8亿美元,其中投资合作项目总额为41.6亿美元,占总金额的一半以上,协议涉及贸易、技术转让、合作研发生产、投资、矿产开发等。
近年来,中俄双边贸易快速增长,2010年贸易额达593亿美元。中国已超越德国而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1至8月,中俄贸易总额再创新高,达508亿美元,同比增长43.7%,全年双边贸易额有望突破700亿美元。到2015年,这一贸易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
有俄罗斯问题专家指出,能源合作是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基本的能源合作框架协议已经签署,去年中俄石油管道开始运营,今年年底两国有望签署天然气合作购销合同。两国已经形成一条巨大的油气走廊,能源合作前景广阔。
天然气价格谈判最受关注
在普京访华的众多议题中,中俄未来30年的天然气合作项目是重中之重,其最受关注的焦点还是天然气价格谈判。
2009年10月,中石油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就未来30年天然气购销问题达成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在东西两条天然气管道开通以后,俄方每年向中方输送700亿立方米天然气。
但在天然气相关定价问题上,双方的分歧一直没能弥合。
俄方主张,中方的购气价格应与俄方供应给欧洲客户的价格持平,即每千立方米350美元上下。中方则坚持认为,天然气定价问题需在考虑俄方需求的基础上,比照中国原油管道建设情况就贷款利率、年限以及担保等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希望中方购气价格能与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价格持平,即每千立方米200美元以下。
经多轮谈判,中方已做出让步,将上限价格提高至每千立方米250美元,但俄方仍坚守350美元底线,与其出口欧洲的价格保持一致。由于双方报价悬殊,多轮磋商后仍不能达成协议。
普京此次访华期间,中俄能源谈判代表工作会晤也在进行。作为双方能源谈判代表,中国副总理王岐山与俄罗斯副总理谢钦举行会晤,以期缩小谈判中的分歧。
谢钦11日在北京表示,两国政府就未来俄方出口至中方的天然气价格谈判取得“重要”进展,但未透露谈判细节。
普京在中俄总理第十六次定期会晤后也表示,两国在天然气问题上的谈判“应该说距离终点已经不远了”。
有能源专家表示,中俄天然气价格谈判问题一直由两国能源企业负责,普京总理访华当然有望推动双方取得进展,但双方迅速弥合价格分歧的难度太大。
陪同普京到访的俄罗斯国有能源巨擘——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副总裁亚历山大·梅德韦杰夫11日在北京表示,他将不参加双方就天然气价格问题的正式谈判。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或许是双方天然气价格谈判短期内仍难最终取得突破的信号之一。
本报北京10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