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群中认出陈婉宁很容易,她说一口台湾国语。从2009年10月来到北京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做全职志愿者至今,陈婉宁已经在北京待了近两年。从小事做起,到如今负责自然之友低碳家庭项目策划,进修世界环保课程是陈婉宁最大的兴趣。“我不想庸庸碌碌地活着,我喜欢学习更多我不知道的东西。”她说。
一次,婉宁和同伴得知台湾本土一家高科技公司在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对环境有害的有毒物质,造成了工厂附近水源和农田受到了污染。很多人反映皮肤发痒,身体变差。关注此事的十几个大学生形成行动小组,帮助当地人维权。行动小组各有分工,新闻学的学生着重媒体宣传,环境法的学生协助当地打环境官司,陈婉宁等人则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污染情况和受影响人群等数据。行动小组还招募不少志愿者去村里实地研究,婉宁自己每周要在村里住两三天。经过三四个月的努力,该公司被判罚款、改造和赔偿。“这让我觉得,加入真正的环保组织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2009年,陈婉宁申请了浩然基金会的志愿者资助项目,来到北京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做全职志愿者,这一待就是两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实践,陈婉宁开始负责“低碳家庭”的环保项目。年初,“低碳家庭”在北京发起了“宜居要好房,好房要节能”的居民家庭环保改造项目,该项目也源于陈婉宁在台湾看到的可持续环境生活设计项目。在台湾这已成为一种潮流,通过与该项目在台湾创始人的合作,陈婉宁和“低碳家庭”把这个概念带到了北京。“低碳家庭”在北京招募了25户家庭,通过学习、设计家庭改造方案、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北京城市居民对低碳生活的了解和行动。“我们不只是想做口号性的宣传,而是做真正可为居民家庭利用的环保方式,居民亲自参与改造,就会对环保有深刻体会。”陈婉宁说,今年年底“低碳家庭”将向社会公布这25户家庭的改造情况,并进行评比。
活动结束后,陈婉宁已规划好明年的计划——去以色列学习“朴门永续”(国际上一种生态设计,强调建构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平衡点)。本报记者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