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7月11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观察》报道,进入7月以来,全国范围内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特别是能源领域的事故似乎呈现集中爆发的态势,再次引发了各方关注。
今天(11日)凌晨4点多,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区中海油炼化惠州分公司一个炼油机械泄漏着火,火柱约有100多米高,现场区域一片火海,火焰高达上百米,红了半边天。造成周边居民恐慌,纷纷开车逃离。
之前,7月6日,山东枣庄煤事故目前仍有28名矿工被困井下,生死未卜,3名救护队员因高温中暑引起热痉挛、导致热衰竭,后经抢救无效殉职。
7月2日发生两起煤矿事故。一起是发生在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牛棚煤矿透水事故抢险,今天已经进入了第10天,救援人员已经累计从井下抽排水21万多立方米,但目前仍没有获得被困人员的任何信息。另外一起是广西来宾市合山煤业公司发生采空区坍塌事故,导致22人被困井下,事发188个小时之后,昨天凌晨两名矿工奇迹般生还,目前仍有12名矿工被困井下。
安全生产犹如一把利剑,国家有关部门一再强调并强力监督,并且为此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宣传和督导。然而事故依然多多,并且每年到了夏季高温季节,事故灾难发生的频率尤其高,这让人不禁要问,安全生产真的就无法兑现吗?那么多矿工兄弟血的教训难道还不足引以为戒吗?矿难频发的背后究竟暴露了整个行业的哪些软肋呢?
经济之声特约观察员、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郭海涛就此话题发表了评论。
主持人:这几年一直在强调安全生产,但事故仍频频发生,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事故几乎是此起彼伏,为什么能源领域的安全生产事故会在这段时间集中爆发?
郭海涛:从气候上来讲,夏天水比较大,容易发生地下透井。温度也比较高,容易发生火灾。另外,夏天工作时间比较长,工人容易疲劳,出现措施失误。当然,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还是因为经济利益的趋势,为了经济效益而赶进度等,加上安全设备投入不足,从而导致事故在这段时间集中发生。
主持人:国家有关部门一直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多次下达过监管的实施细则来加大安全投入。但我们发现,很多煤矿或者油田在落实国家政策规定中留下了很多死角,典型的执行不利,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郭海涛: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企业比较注重短期效益,第二是对安全重视不够。我们经常听到产能过剩,在增加生产的投入上量很大,但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往往是不足的。安全投入不足,对事故的惩罚比较低,导致企业在这方面心存侥幸。另外,除了设备的问题之外,对工人的安全培训也不足,容易出现人操作上的失误。这些都跟安全投入有关的。
主持人:说到加大安全设施投入的问题,有些企业会偷工减料。据您的观察,这种现象现在是不是非常普遍?
郭海涛:和前些年相比,这种现象在这几年有所改进。但因为有些设备经过多年的使用,更新、维护可能跟不上,也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主持人:从今年1月1日开始,国家将安全事故中死亡的职工家属一次性获得的补偿平均水平调整到了50万元到60万元之间,但也有观点认为,提高赔偿标准固然是一种进步,但是这治标不治本,想要真正的确保安全生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除GDP崇拜,调整考核指标。您认同这个看法么?另外,您有什么好方法能够保证安全措施能落到实处?
郭海涛:治标不治本的判断是对的。至于转变发展方式,我觉得这个说法还有些笼统。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讲,在加强安全监管的问题上,除了事后的惩戒之外,事前监管更重要。事前监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府的外部监督,另一个是企业内部要加强工人工会的建设,让工人为了自己的安全,要求企业加大安全的投入,内外结合效果会更好一些。
主持人:您谈到企业内部和政府外部的共同结合,特别是加强工会的组织建设。但现在大家会担心,毕竟工会还是归属到企业的内部,而它的收入、工资都是和企业挂钩,所以是不是很难公正的来表现?有没有引入第三方的可能?
郭海涛:第三方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工会也是不可或缺的,用多管齐下的办法比较好。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