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1日《南方日报·佛山观察》AⅡ01版《南海将建华南首个环境能源交易所》
南海与北京环境交易所签约,双方将联合在南海建设华南首个环境能源交易所。消息一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悄然在业内传开。
一种看法认为,这是继环境与经济“双优”发展之后,南海在环境保护上的又一大进步;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环境交易所背后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
第二种看法显然有着更深一层的忧虑:建华南首个环境交易所,在政治喝彩之余,必须直面环境交易的现实盈利问题。
在笔者看来,地方政府要建环境能源交易所,至少不失战略眼光。尽管从全国范围看,环境交易尤其是碳交易的现实市场远低于潜在市场,但面对国内庞大的潜在市场,谁一旦在前期缺席,当市场逐步进入成熟期,谁就失去了先机。
然而,抢占先机更多是政府行为,在环境保护市场化道路面前,筹建环境交易所必须要更多地考虑市场因素。
面对潜在市场难以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困境,关键在于从严环境执法、从细制定标准,从而催生和培育出环境交易的市场。在严格执法和细致的节能减排标准面前,再将地区排放总量,合理地分配至排放当事方,碳排放量、排污权等才可能成为商品,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行政区域与行政区域之间流通,环境交易所方有用武之地。
如果没有从严执法和细化标准,环境交易依然只会是纸上谈兵。毕竟,依靠行业自律进行自觉的环境交易,在目前来看尚不能抱多大希望。从政府角度来看,即便“不差钱”,也不可能向一个“无底洞”内无限投入,不然,如果摆脱不了“热闹开场、惨淡收场”的困局,政治喝彩最终也会沦为政治倒彩。赵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