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一大袋子易拉罐仅挣两块多钱。
3个回收来的易拉罐能造一副眼镜,600个回收易拉罐可以造一辆自行车……4月16日,本市铝质易拉罐环保宣传片巡演活动在市科技馆启动,活动将持续一年时间,倡导市民将易拉罐循环起来利用。记者调查发现 ,由于回收利润微薄,使得大量易拉罐浪费掉。
4月16日上午,由市科协等单位组织的“‘灌’与生活,关乎未来”铝质易拉罐环保宣传片巡演活动在市科技馆启动。在启动仪式上,主办方播放了科普宣传片,宣传片中介绍,“3个回收来的易拉罐足够制造一副眼镜,600个回收来的易拉罐可以制造一辆自行车,从这些易拉罐的废置材料中甚至可以制造出一架飞机”。
据了解,世界上第一个易拉罐是在1935年制成的,后来以多种优点被广泛运用,但如何让这部分资源再回收利用起来却是个难题。市科协副主席吕祖利介绍,北京奥运会期间,本市曾组织过一次铝质易拉罐回收的活动,回收到2吨铝罐,但单纯一次性号召难以形成一个长效机制。
“我们想通过这次活动,来培养市民的一种环保理念 ,让资源可循环起来利用。”吕祖利介绍,该活动举办的一年中,将在市科技馆、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李沧区科技馆设立三个巡演点,组织学生市民参观。
记者随后对易拉罐的回收进行了调查 。在鞍山二路附近的一家废品收购站,记者看到回收的易拉罐仅有一麻袋,“这是两天收来的易拉罐,大概有两百多个。”废品回收站负责人杨洪亮说,易拉罐占地方、用得少、也不值钱,市民前来卖得不多。
杨洪亮说,他们也不刻意去收,“利润太低了,一个铝易拉罐收购价格一毛四,卖出去才一毛五,每个只能挣1分钱”。记者算了一下,该回收站两天收到的易拉罐利润仅为2块多钱。
不仅回收站“不待见”易拉罐,多数市民对于易拉罐卖废品也没有耐心。“我们家也就逢年过节能多喝出点易拉罐,平常偶尔能有一两个也不值当攒起来,就当垃圾扔掉了。”到废品收购站处理废品的梁女士带去了攒了几个月的报纸和一个啤酒瓶,就是没有易拉罐。
文/记者 李晓哲 实习生 张倩 图/本报记者 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