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4月15日电(新华社记者来建强)“十二五”期间,福建省突出以加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速提升扩大地方经济总量。同时,紧紧围绕生态省创建工作,扭住转变落后的政绩观、发展观这个“牛鼻子”不放,确保经济建设与加强环保“两手硬”,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探路。
青山绿水更是竞争力、生产力
加速发展,大上项目,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福建在今年“两会”上提出:“要坚持环保优先,把水资源保护好,把水污染治理好,在上项目时把好环评关,确保符合环保标准。”
顺昌县位于闽江上游富屯溪、金溪交汇处,是一个有着20多万人口的山城。顺昌县县长朱志华说,在协调发展问题上,全县认准了科学发展这个金科玉律——青山绿水是政绩,更是竞争力、生产力。
据介绍,顺昌现有森林覆盖率高达82.8%,县城绿化率也在90%以上。顺昌已拥有“中国油茶之乡”“中国杉木之乡”等6个“中国之乡”桂冠。
朱志华认为,生态战略只讲绿色资源是不够的,更要立足于产业、加工业发展,实现“生态资源—产品—产业—收入”的良性循环,让老百姓在绿色生态产业中得到实惠。
据记者了解,“十二五”期间,顺昌将朝着全县林业产值要占地区生产总值50%的目标迈进。截至目前,顺昌已吸收了一批山茶油压榨、茶皂素生产项目落户,林业产业发展给林农带来了效益,激发了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福建省环保厅厅长马承佳认为,丰厚的环境家底始终是福建发展的一大优势。“十二五”期间是福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的决定性时期,只有加强环保工作,才能拓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优势。
加大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在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中,处于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强势增长极之间的福建日益感受到压力。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在去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4万亿元基础上,福建今年将突出加大项目建设,夯实加快转变的经济基础。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教授严正认为,福建正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过去几年来一直在38%至40%之间徘徊。“十二五”期间,福建仍将处在工业化阶段,亟待加快制造业发展。
据福建省发改委介绍,今年全省将实施项目投资总额约6000亿元,项目建设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项目多、领域广。其中,重点项目达520个以上,年度投资不少于2300亿元,今年开工和竣工的项目各达150个以上,涉及石化、钢铁等临海重化工业以及能源、交通、水利等领域。
二是新增长区域建设力度大。今年将在平潭综合实验区、武夷新区等全省10个新增长区域完成投资3000亿元以上。
三是城市建设与小城镇改革发展同步进行。今年全省将继续做好各大城市景观整治、立体绿化、公交优先等10大项目,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同时,在去年22个小城镇改革试点基础上再增加20个,加快完善小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城镇建设和户籍管理新模式,促进试点镇农民、居民双向自由流动。
“中国竹子之乡”建瓯市是福建典型的农林大县。建瓯市市长余坚认为,建瓯目前仍处于欠发达状态,首要任务是要加快发展,而加快发展既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也不能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因此,要把生态资源优势合理、有序地利用好,并转化为发展优势。
以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福建的许多干部、专家认为,“十二五”期间,福建要破解加速发展与加强环保之间的矛盾,实现协调发展,还必须从各项事业改革的突破中汲取动力。
首先,依靠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突破,探索公务员聘任制改革试点,深化社会事业领域“管办分离”和“管养分开”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深化投资体制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降低行政成本,等等。
其次,依靠科技改革突破。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教授严正认为,“十二五”期间,福建应加大对科技进步和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增加研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以更加积极的政策鼓励以企业为核心的自主创新,改变福建高新技术产业所占份额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局面。
第三,依靠人才机制创新突破。福建虽已制定引进培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政策,但政策效应还不明显,运行机制还须改进。
位于闽赣交界处的邵武市在计划经济时代是福建内陆的工业基地,但今天邵武与沿海新兴工业发达地区相比,仍属急需加快发展的县市。邵武市委书记梁伟新告诉记者:“邵武想要加快发展,必须要创立新的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为此,我们确立了用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成效的考核指标。”
据介绍,邵武市设计了新的评审评估机制考核乡镇及各部门的政绩。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项目建设受益群众有多少,群众受益程度有多大”。梁伟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真正服务于广大群众,确保改革和发展的各项成果真正为广大群众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