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3月27日电题:在台北上一堂生态环保实践课
中新社记者路梅
2011年是联合国指定的“国际森林年”,又适逢万物复苏的三月春季,中新社驻台北记者应邀与台湾民众一起参加一项植树活动,体验了一次生动的生态环保实践课。
台湾国泰慈善基金会与环保团体“千里步道筹划中心”共同推动的“社区故事树种植计划”,在3月21日农历“春分”时正式启动,27日在新北市金山两湖生态园区首次植树。
台北连日阴雨不断,沿海金山区更是冷彻肌骨。然而参加植树的志工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学龄儿童,仍坚持上山。
与一般印象不同,这次植树要先上课。在两湖区一所小学教室里,从台湾的地理位置、地质形态、气候特点、植被分布到自然灾害,中国文化大学李嘉智老师的讲解让人们明白,为什么一眼看去的绿色山野还要种树、种哪些树以及怎样才能成活。
原来,原生林被人为破坏之后,若以完全自然方式恢复植被系统,需要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时间,尤其是乔木类,或许要在灌木出现后的数十年才有机会开始生长。人工种植多品种乔木,能加速植被系统的恢复,进而保护水土。
茄苳最容易吸引白头翁,山芙蓉号称千面美人,香楠的新芽形似猪脚……每个树种都被赋予有趣的故事,每人从9种树里选择一株喜欢的树苗种植。这些树苗都是在苗圃中用种子培育而成的,相较于由扦插枝条而成的树苗而被称为“有灵魂的树”。
雨中的山野泥泞湿滑,大家却都兴致勃勃,用铲子挖坑、种苗、培土,并在树苗前插上小木牌,给小树取个名字,写一句祝福许下心愿,放进“时空胶囊”玻璃瓶,埋在树旁——爷爷希望孙子像小树茁壮成长,兄长以树追思故去的小妹,母亲为树取名“女儿树”,盼望女儿了解父亲的家乡广东梅县——种树者从此便与这片土地有了一条感情的纽带。
除了种树,植树活动同样强调过程的环保——提供餐饮但不提供一次性餐具,提示人们尽量避免活动给环境带来二次污染。
主办方希望通过推动植树观念及实践,让城市居民深入认识台湾农渔村镇之美,令参与者缩短心理上的城乡距离,也为偏乡农渔村引入外部资源及刺激,产生正面效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