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警报:中国能源困局
本报记者 黎广 孙中元 发自北京 广州
远离中国的一场战争以及近邻日本的一次天灾,将中国能源结构与安全摆到了显微镜下。
利比亚战事升级令国际油价再次被推上上行通道,重回100美元上方。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消息称,利比亚的石油输出港口已经全部中断。
尽管中国石油进口所受影响甚微,但成本价格难免受到冲击,最终会传导到各领域,包括能源领域。
油气等传统能源再度承受了巨大压力,清洁能源的现实也不容乐观。
鉴于日本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发生,温家宝总理主持的3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要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并对所有在建核电站进行安全评估,同时要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
而在“十二五”的规划中,我国“要实现能耗强度下降16%、二氧化碳强度下降17%”的减排目标,这意味着在未来的5年中,我国要大力推进发展清洁能源,但核电发展受阻,则会逐渐影响我国的未来的能源结构。
中东、北非动荡以及日本福岛核危机能否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一个伏笔,现在并不可知。
核电危机启示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我国“核电中长期规划将面临一些调整”。
按照温家宝总理指示的精神,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但一年之内核安全规划难以出台,这一年内的核电新项目无法上马,这可能影响“十二五”、“十三五”核能规划目标的实现。
一位接近决策层的能源领域专家曾向记者表示,湖南、重庆、陕西、甘肃等地的核电站选址将被重新评估,因为这些地区过去曾经发生过地震,或者与过去地震所在地比较近。
而这一调整,业界猜测也将会影响到 “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而这一规划,对于未来我国的能源结构将产生较大影响。
我国著名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尽管我国在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对我国的核发展作出了调整,但日本的本次事故对中国的核发展究竟有多大影响,实际上目前还难以预测。
据林伯强解释,日本核电站事故还没有结束。“所以最终日本以哪一种形式来收尾,评估的影响有多大,可能都会影响到国际社会核发展的大环境。而这个环境对中国的核发展很重要。”
如果日本核电对国际核工业发展没有特别的影响,那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大,因为中国能选择的清洁能源不多,以风电、光伏这些为例,他们的成本太高,水电又受到潜能的影响,所以如果大环境没有太多变化,那么中国的核电发展战略就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但林强调,现在是否有影响的主要判断标准就是时间点,因为我们承诺到2020年17%的减排目标,“那现在福岛的核电事故无论如何,对于我国的能否按时完成这个承诺还是会有影响的。“毕竟现在已经停止审批了,这些问题都对核电站建设周期拖一下的话,那么对我国此前计划在2020年完成的任务就得拖到2020年以后。所以这就会造成我国能源结构的微小改变。”
“十二五”考验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钱智民在3月14日曾向记者表示,按照日程,由能源局牵头制定的“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将在3月底完成编制工作。
钱智民称,这一规划属于“十二五”规划纲要下17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 ,包括石油天然气、电力、新兴能源等专项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济结构调整”主线呼应,能源发展规划的主线将围绕“能源结构调整”展开。
钱智民表示,在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煤炭清洁利用、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智能电网、新型汽车燃料等内容都将在能源发展规划中得到体现。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调整能源结构主线对于新兴能源行业来说是利好,“十二五”期间新兴能源行业将迎来高速发展。随着煤炭利用比重下降,传统煤炭与火电行业发展将步入稳定期。
目前,我国优化能源的总体战略为“少用煤,发展气”。在这一战略的指导思想下,煤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计划在2010-2020年的十年间,从70.7%减少至50.7%左右。也就是说,在“十二五”期间,天然气、水电、核电以及风电的比重将增强。
因此在3月16日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1.4%。按照政府既有承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将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5%,其中核电将贡献4%的比重。
但鉴于本次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影响,核电规划将进行下调,据了解,2009年之后,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内陆省份争相上报当地核电规划。例如尚无核能发电的河北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两座核电站,但因国务院宣布暂停新核电项目的审批,河北“核电之梦”暂时遇阻。
因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核电规划目标若下调,可能为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让出空间”。
但电力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李荣泗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我国作为煤炭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这个结构实际上仍然难以调整,虽然计划在未来,这一比例会下调,但是“可再生能源比如风电、太阳能、光伏的这些东西一时顶不了事,他们还是在成长当中。”所以清洁能源在目前的发展来看,如果无法得到政府的有效政策扶持,其发展进程仍然难辨。
更重要的是,在目前的成熟的火电发展中,各个地方以及部门利益的错综复杂性,也成为了清洁能源发展的阻力。
这就意味着,在减排的硬性指标下,煤炭消耗计划减少,而核电的比重也在调整,这将导致以天然气、水电、风电以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实际上,发展的阻力仍然很大。
清洁能源之困
李俊峰在2010年末曾公开表示,在2003年制定第一版“十一五”规划时,预计到2010年中国煤炭消耗量为24亿吨,2020年达到30亿吨,但事实上2007年煤炭消耗量就已达到20亿吨,而2009年已超过30亿吨。也就是说,提前10年达到了当初所定2020年的目标。
李俊峰表示,在“十二五”规划中,跟能源有关的目标是GDP单位能耗降低40%-45%。“而在‘十一五’的时候,中国的能源强度降低了20%,因此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如果达不到‘十二五’40%-45%的时候,国际社会可能要有意见了。”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在调整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尤为重要,但就目前的综合情况来看,这一调整仍旧面临诸多阻力。
对此中国石油副总裁李华林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道,其旗下的天然气发展就是一个例子。
据悉,目前我国天然气的需求量约为1000亿立方米,其中约75%由中石油提供,但天然气仅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耗比重的3.8%,而在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约达到24%。
因此“十二五”规划,到期末将天然气的使用比例提高到8%~10%,中石油预计彼时天然气的总需求量将达到2600亿立方米,“而我们的发展规划是在2015年的产能达到1200亿立方米,也就是比目前的600多亿立方米翻一番,但这与2600亿立方米的需求量仍有很大差距,这就要联合包括中石化、中海油和民营油企等兄弟公司一起来满足市场需要。”李华林说。
尽管中石油在中亚和俄罗斯等地积极地寻找天然气源,并在去年完成LNG项目整合,致力提供更高效的油气,但目前的天然气价格机制让中石油的盈利并不容易。
据李华林介绍,目前我国的天然气井口价格为0.8元/立方米,中亚输油管道的天然气进入我国成本已达1.29元/立方米,而在上海等距离井口较远的城市,其销售价格仅为2元多,还不够管道和运输成本,这就使企业要承受一定亏损。对此李华林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中石油不会因为短期的亏损而影响到天然气的供应,但希望通过价格机制改革保证上游企业的利润,从而保证生产企业的积极性。”
所以在“十二五”期间,理顺清洁能源与新能源的价格以及成本和收益问题,将成为我国为达到减排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此,林伯强也表示,在清洁能源方面,水电受投资规模和气候影响较大,其潜能受到制约,而风电和太阳能尽管在可行性研究中有较好表现,但成本压力和上网困难也成为其阻力。“更重要的是,国家在这些项目中的政策扶持力度也不大,所以也导致了企业投资积极性不大。”
激辩“特高压”
本报记者 崔烜 发自北京
在3月16日公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特高压”电网首次被写入。
“纲要”提出,要“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尽管特高压电网从2004年开始提出之后就引发电力行业广泛的争议,但此次特高压进入“十二五”规划却并未让人们感到意外。类似“两三个三峡工程”的说法迅速被媒体进行广泛报道。
“特高压、智能电网建设全面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对于特高压电网的发展,对于转变能源和电力发展方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3月17日在该公司的一次电视电话会议中强调。从2004年开始论证并建设第一条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以来,国网公司一直是特高压的最大推动力量。
但在特高压的反对者看来,国网公司此次并没有完全实现其愿望。
“尽管‘特高压’进入了‘十二五’规划,但规划中的特高压并没有写明是直流还是交流,并且也没有将国网力推多年的‘三华联网’写进去。”原电力部生产司教授级高工、国际大电网委员会CIGRE和美国IEEE会员蒙定中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国家对于国电公司的诉求是有所保留的,对于国网期待通过交流特高压将华北、华中、华东三大区域电网联成一片的设想并未一锤定音。
“三华联网”争论
尽管已经84岁高龄,但蒙定中的精力依旧充沛。
3月21日,当记者到蒙定中的住处进行访问的时候,他的一篇题为《我国电网长远发展怎样正确贯彻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刚刚写就。
“交流特高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苏联、日本都已被证明是失败的,投资巨大缺乏经济性,严重破坏现有电网的安全稳定,为什么国网公司还要执意通过建设交流特高压进行‘三华联网’?”蒙定中开门见山地说。
“特高压”是指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800千伏及以上的电压等级,这比国内电网目前最高的交流500千伏高出了一倍,“特高压”的支持者希望通过更高的电压级别大幅度提高大容量、长距离的电力输送能力。其中,交流特高压因为将改变现有电网的分布格局而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国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在今年1月7日的工作会议上透露,未来5年将投资超过5000亿元,建成“三纵三横”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和11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特高压输电线路总长将达4万公里,形成交直流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网架。其中交流特高压的投资额约占2/3,建成之后,华北、华中、华东三大区域将由交流特高压联成一片,实现“三华联网”。
“‘三华联网’明显违反我国现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分层、分区、分散外界电源结构的规定,必然陷入比美欧重大停电更为危险的处境。”蒙定中在“文革”之后从东北被调入电力部工作,当时电网事故频发,蒙定中参加了《导则》的制定工作。在《导则》的指导下,全国电网划分为多个大区,区域之间主要以直流互联,一旦发生事故,不会波及邻区。有史以来,世界上共发生23次重大停电事故(损失大于800万千瓦以上),中国电力容量近15年居世界第二位,为什么除台湾外,从不发生重大停电,主要由于贯彻了《导则》。蒙定中担心,通过交流特高压实现“三华联网”以后,将完全破坏了《导则》的三分电网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停电事故。
但对于这样的担忧,无论是国网公司或者参与特高压研发的专家都并不认同。
“我觉得这样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假设某一条特高压线路发生一个大的干扰故障,‘三华’这样一个交流同步系统能不能保持安全和稳定呢?我们进行了五六百种情况的仿真实验,回答是:这样一个电网的安全稳定性是有保障的。这不是随便说的,是有一系列的创新性科技来保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卢强年初在接受国家电网报采访时说道。
国网公司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贾福清谈到“十二五”规划时称,因为主干电网包括国家电网、区域电网及省级电网的主干骨架,建议将删去纲要中提到的“完善区域主干电网”中的“区域”二字。
但最后,决策层似乎更倾向于保留原有的电网架构,“十二五”规划中“完善区域主干电网”的提法依旧保留。
争夺“十二五”
在电力行业,特高压早已不是新鲜话题。
2004年,时任国网公司总经理的赵希正就开始提出研究特高压输电。作为业内元老,蒙定中当年10月就收到了赵的邀请,希望他参加“交流百万伏级输电规划论坛”,蒙定中撰写了发言报告,直言交流特高压弊大于利。但当这份报告送到国网公司时,国网公司刚好易帅,刘振亚接替赵希正担任总经理。
“后来就没有消息了,我交上去的报告没有任何回复,这个论坛最后也没有让我参加。”蒙定中认为这是国网公司有意不接受反对声音。蒙定中的这份报告后来用在2005年6月由发改委主持召开的北戴河“特高压输电技术研讨会”上,他被安排第一个发言,从安全、经济、环保各方面一口气讲了一个多小时,得到会场许多人的支持,包括原国家计委燃料动力局局长、现任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蒋兆祖,原国家水电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陈望祥等人其后一直坚定反对交流特高压。
“2005年11月15日,一位中央领导就在报告上批示:‘此事为多方关注,一定要充分论证’。”蒙定中回忆说。
这并不妨碍国网公司按照计划在2006年8月启动晋东南-南阳-荆门交流特高压示范工程,工程在2008年12月竣工并试运行,但直到2010年5月才被国家验收终验专家组签字验收。这个被国网公司寄予厚望的试验工程原意是为“十二五”全面铺开交流特高压建设铺路,却一直不尽如人意。
国家能源局在2010年两次对示范工程作出批复,其中记者掌握的发改能源[2010]2062号文件提到,“工程投运以来,正常送电负荷一般在100万-230万千瓦之间,特高压交流的输电能力和经济性尚需在完善建设后进一步体现。”而交流特高压的设计输送能力在480万-500万千瓦之间,示范工程远远没有达到要求。
2010年底,国家对“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蒙定中、蒋兆祖等23位专家联名上书,反对国家巨额投资交流特高压,他们都是已退休的电力资深专家。
“交流投资额是直流的2-3倍,预计亏损不亚于高铁,如果国网把损失转移到电费,必然会提高电价,最终由全民埋单。”参与上书的原电力规划总院规划处长、国家电网建设公司顾问丁功扬说。
其后,这份联名书其后从国务院辗转又回到国网公司,国网公司给每一位老人都送来了一份“春节问候信”,除了两份解释特高压技术的公开文件以外,国网最后还强调:“以后如有意见,可通过公司老干部局反映问题。”
而在三月份的两会期间,特高压突然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点话题。据中国能源报统计,有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委员提交了有关特高压的相关建议。如江西省33名代表、委员联名提交议案、提案,希望尽快核准江西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特高压“中纵”通道和南昌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这些代表、委员中有国网公司的管理人员,也有不少是地方政府的主管官员。
无论是能源输出地或者能源消费地,显然都热切地希望分到5000亿元的巨额投资蛋糕。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颁布之后,特高压电网似乎又出现了新的推力。
“2011年开始的未来2年内,电力投资上,火电和特高压将会很快进入一个高峰。”日前中国暂停核电审批之后,一位电力分析师对媒体评论说。
核电暂停导致的能源缺口落到了传统的火电和新能源之上,而这无疑将加剧东西部能源地理布局上的差距,“西电东送”变得更为迫切。而“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正是国网提出建设特高压的最主要理由之一。
“特高压不仅具有长距离、大容量转移能源的能力,而且可以缓解运输压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清洁能源开发。”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表态说。
“我不否认远距离能源输送压力的存在,但在分别输送1000和2000公里的距离时,交流特高压是±660千伏直流投资的2.84和4.24倍,并且直流符合《导则》分散外接电源的规定,为什么依然采用交流特高压?”蒙定中质疑道,“这无法消除我们的怀疑,即国网公司希望通过将‘三华联网’来避免将来被按区域拆分的命运。”
(编辑:SN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