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国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
为此,我国已经加快了能源结构的调整速度,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的同时,今后每年还要新建两座核电站,逐步降低火力发电的比重。
作为石油进口大国和尚在襁褓中的汽车大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摆脱石油依赖和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路径。“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未来3年,中央财政将支付100亿元新能源汽车研发费用以及200亿元新能源汽车推广运用资金。汽车各主管部门在有关新产能、新合资等项目的审批环节中,都不约而同增加了新能源的权重。各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积极的新能源汽车购买补贴政策。
发展新能源汽车,政府的决心很大,炙手可热;车企的态度迥然有别,左顾右盼;消费者则依然处于懵懂状态,感觉只是一个传说。“剃头挑子一头热”,改变这一窘迫,既要克服传统消费的强大惯性,更要跨越民众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鸿沟。
怀疑和否定是人类自我保护的天性。5年前,美国索尼电影电视公司制作了一部名为《谁杀死了电动汽车》的电影,主角是通用汽车在1996年推出的EV1电动车。影片调查了汽车制造商、立法者、工程师、消费者,从动机到证据一一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了电动车的腹死胎中原来是一场谋杀,因为它威胁到了石油巨头们的利益。
去年年初,工信部一位副部级领导在北京大学光华新年论坛上演讲说:“电动车的电池大概都是100伏到600伏电压,万一车掉到水里,怎么保证几百伏的电压不把人电死?”一位车企老总也曾担忧地对笔者说,他是学电子工程的,他学到的“专业知识”是驱动汽车的电流可以让电线变得通红,散热问题如何解决?几天前,笔者参加了一期央视《对手》节目的录制,经济学者质问我:“电动出租车跑10公里就要充电了,去一趟机场要打好几次车,你说划算吗?”
对于这些怀疑和否定,笔者感到瞠目结舌。包括众多官员、学者、车企老总和普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毫无了解。“学识渊博者”用十几年、几十年前的基本科学知识评头论足;“经验主义者”拿手机电池和家用电器的不足来推理电动汽车的技术缺陷;“盲动追随者”两耳充斥了电动汽车的种种危险,从忐忑变得惊恐。
推广新能源汽车必须克服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政府更要尽快出台严格的新能源汽车准入机制,普及新能源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指定权威部门公开进行电池挤压、穿刺、燃烧测试,并对新能源整车公开进行碰撞、耐久性试验,然后向大众提供通俗、严谨的论证说明。
如此,方能以正视听,让消费者打消使用新能源汽车的种种顾虑。这比增加购车补贴更为紧迫。
(编辑:SN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