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题:(新华社记者 安蓓)管道距离最长、输气压力最高、管线口径最大、钢管强度最高……作为横贯我国东西的能源国脉,西气东输工程不仅在“十一五”期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源动力,更以其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为我国油气管道工业的发展夯筑起坚实的基础。
中国石油西气东输工程技术及应用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荣誉。
会聚了40多家科研院所和近千名科技人员的智慧,容纳了14项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专利和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西气东输工程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异常高压特高产气藏开发、大壁厚管道焊接、X70高钢级管材技术条件确定、超薄层盐穴建库、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口径管道穿越等5个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建成了高压、大口径、高钢级的长距离输气管道,使我国一举跨入世界先进管道工程行列。
“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中形成的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建成了世界一流的管道工程,提高了我国管道工业的科技竞争力。”中国工程院院士邱中建说。
——异常高压特高产气藏开发配套技术,为西气东输稳定供气提供了保障。
西气东输工程的主力气源——克拉2气田是我国首个异常高压特高产大气田,其产能建设是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气田开发的一系列技术难题,科技人员通过创新应用应力敏感性储层试井解释及产能评价技术,采用开发新理念优化井网设计,采用大直径油管及配套技术等,成功实现了少井特高产,平均单井产量可达每天300万至350万立方米,大幅度减少了井数,节约了投资,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山前高陡构造异常高压特高产气田开发配套技术,并为今后类似气田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2004年,克拉2气田建成投产,为西气东输稳定供气提供了保障。
——大壁厚管道焊接和X70高钢级管材技术条件确定,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与垄断,确保了工程的按期投产。
西气东输工程上马时,国际新建的天然气管道输送压力多数在10兆帕以上,管材基本以X70钢级管线钢为主。而我国陆上天然气管道输送压力最高为6.5兆帕,管线钢最高等级为X65,当时国内的冶金、制管和管件等行业都不具备X70级钢管的生产能力。
挑战造就机遇,面对国外技术封锁,西气东输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自主创新了X70管线钢焊接工艺及配套施工技术。在工程建设中,110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堪与国外同类产品媲美的PAW2000全位置自动焊机,施工中大显身手,焊接管道1000公里,一次合格率超98%。配套研制的管端坡口整形机、气动内对口器和管道内环缝自动焊机等施工装备,实现了焊接配套装备国产化。
正如一位参与西气东输技术攻关专家所言,打造高水平的工程,想用金钱从国外买是买不到的。只有结合工程实际,走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并进的道路,才能在国际上挺直腰杆、显示实力。
凭借西气东输工程这个大舞台,国内企业积极参与管材、制管、管件和施工机具的开发与研制。卷板、宽厚板、管件和涂料等纷纷达到批量生产,国产化程度不断提高。
此外,西气东输管道建设过程中,还突破了国产螺旋缝埋弧焊管不能用于重要高压输气管线的禁区,形成了一系列高钢级管线钢专有技术。而后“乘胜追击”研制出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X80钢管,为西气东输二线大规模应用X80级钢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复杂地质大口径管道穿越技术,解决了超长距离、大埋深管道顶管和盾构穿越难题,使“气龙”成功穿越长江黄河。
被称为“卡脖子”工程的河流穿越,是横挡在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关。通过科技攻关和技术突破,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人员长距离顶管穿越3580米的郑州黄河段,实现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沉井在复杂地质条件的下沉,水下大面积砼封底一次成功,并创造了一次性注入1900立方米水泥浆的国内最高纪录。“管线过江”是中国管道人几十年的梦想。超水深管道盾构穿越长江三江口,层层突破黏土层、粉质细砂层、卵石层、钙质粉砂岩及钙质细砂岩,技术水准达到世界一流。
——超薄盐层盐穴储气库建库技术,建成我国独有的盐穴储气库。
国外盐穴储气库盐层厚度一般在500米以上,而西气东输工程江苏金坛储气库所在地区盐层厚度不足200米。针对盐层薄、厚度小、夹层多、含量低等地质特点,工程建设人员经过自主研究和创新,形成了适合我国多夹层超薄盐岩特点的建库系列技术和已有溶腔改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技创新如同腾飞的双翼,将西气东输工程锻造成世界一流的天然气管道,也将我国管道科技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宏大工程和科技智慧的融合下,西气东输工程孕育出的自主创新丰硕果实不仅促进了我国管道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能力跻身世界先进之林,而且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争夺国际市场话语权和拉动新兴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