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拉萨12月24日电 题:电力“天路” 缺氧但不缺环保
作者 康西菊
总投资达162亿元人民币的青藏联网工程是中国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寒地区建设规模最大的输电工程,被誉为电力“天路”。该工程创下多个世界之最,但其环保工作同样引人关注。
在青藏联网工程唐古拉冻土塔基竣工之际,记者进入青藏联网工程基础施工现场,实地采访其环保工作。
施工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块巨大的宣传牌:“欲保山河一片绿,先留大地一寸土”,“保护碧水蓝天,拥抱美好明天”。工程施工人员说,由于青藏高原生态极端脆弱,为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工程”,青藏联网工程通过一系列措施,对周边生态环境予以保护。
据介绍,唐古拉山沼泽地冻土基础工程施工段,位于唐古拉山南麓、西藏安多县境内,处于高原沼泽湿地和高原草甸型沼泽湿地冻土地段。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承建单位专门制定了《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方工作人员介绍,在施工过程中,采取隔离措施,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施工中划分施工区域,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周边地表植被的破坏,施工物料不堆放在河流、沼泽湿地附近;施工结束后,尽可能恢复工区自然生态原貌和野生动物可利用生存环境;施工产生的垃圾将进行分类收集并运至专门地点进行处理。
“我们缺氧但是不缺保护环境的意识,我们在进入施工现场前,组织进行了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规方面的宣传教育,使所有的参建人员都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该工程第七标段负责人介绍说,为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施工周边地表植被的压占,他们还专门征求了当地牧民的意见,设置了施工区域围栏,将施工范围限制在规划范围内。
记者在现场看到,施工现场有很多棕垫和彩条布,当问到它们的用途时,突击队队长说,“我们花了四万多块钱买了这些棕垫,把它们铺在施工范围内,这样就能减少施工活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了”。队长表示,彩条布是为了让机械设备、油桶和地面隔离,免得废油污染了环境。
在从施工现场返回安多县城的路上,记者看到一个狼群迅速地从车旁跑过,乘客们纷纷拿出相机拍照。突击队队长说:“我们之所以要加班加点提前完工,就是为了缩短施工周期,尽可能减小施工过程对动物的不利影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