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谈判的两面 美国的两面
在坎昆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斯特恩首先像鲁迅小说里某个著名人物那样不厌其烦地重复了对要和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结成全球的法律约束减排量协议,对透明度,仍然很不满,对京都议定书,无所谓。讲这些的时候他已经驾轻就熟,因为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间已经被问过很多遍了,相似的回答也不知道说了多少。
观察每一个谈判代表,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有点分裂。谈条件的时候他们寸步不让,但谁知道他们的国家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议题呢。每一个代表在国际谈判中代表国家争取利益,但回到国内,在那些选票决定政治意愿的国家,他还不得不为自己的立场辩解。
比如,这位以谈判的强硬立场著称的斯特恩,在讲到和中国在能源领域可能的合作时,马上飞快地换用了通常美国人惯用的说话方式,语调也变得轻松愉快。“我非常好的朋友解振华”,他说,“我们今年十月在天津见面,我们参观了很多工厂,知道中国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做了很多事情,中国已经变成了强大的经济体,我非常希望我们美国和中国在能源领域展开合作”。
不说“某些国家代表了”,转而称呼为“我非常好的朋友”,频道换得这么快,几乎让人有点应接不暇。
虽然中国和美国在联合国的气候谈判上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但回到能源产业,中国和美国已经有官方和民间的合作。去年11月,也就是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之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成立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由两国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联合研发清洁能源技术。巧合的是,今年坎昆气候会议前,这个中心在上海启动,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对中美在气候和能源方面的合作表示乐观,双方都在释放共同信号。
回到美国国内,虽然美国政府在气候谈判上表现强硬,但其实一些州已经有领先的温室气体减排立法,比如著名动作影星施瓦辛格任州长的那个加州,在2006年通过了“全球变暖解决方案法”,规定加州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1990年的水平。虽然这个方案在最近受到经济危机的挑战,但是美国从未放弃过在清洁能源的研究,在国家层面,也从未放弃像输出美国不环保的生活方式那样,在未来输出清洁能源技术的可能。
这就是斯特恩转而称呼“我的好朋友”的土壤。但这并不会影响,美国成为目前气候谈判最大的障碍,和京都议定书对部分发达国家的法律约束,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减排行动相比,美国什么都不能贡献。南都特派记者 杨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