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全球能源风险向亚洲市场聚集中国制定策略迎击

    全球能源风险向亚洲市场聚集中国制定策略迎击

    来源: 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0-12-06 访问:

      随着全球能源风险不断向亚洲市场聚集,中国需要建立能源安全的全球风险处置策略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沈汝发

      “全球能源消费中心正向亚洲转移。”近日,在福州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上,能源安全再次成为与会国内专家和官员关注的热点,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有关研究机构专家认为,我国将面临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能源需求国竞争加剧、国际能源资源垄断、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能源市场机制等四大能源安全风险,“‘走出去’勘查开发利用海外资源,在全球配置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

      能源消费中心向亚洲转移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安建认为,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主体,全球能源消费的中心正在向亚洲转移。随着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全球能源消费和贸易格局逐步转变。

      据他介绍,2008年全球能源消费总量接近123亿吨油当量,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近60%。其中,中国和印度两个发展中大国能源消费分别占全球的17%和5.5%。发展中国家已逐步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主体。

      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长孟宪来介绍说,发展中国家处于一个工业大发展的时期,消耗的能源自然就比较大。我国是一个煤炭储量、产量都比较大的国家,但石油、天然气等对外依存度都很高,占了一半以上,“目前是储量赶不上产量,产量赶不上消费量的局面。”

      发展中国家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目前仍旧很低,不及发达国家的1/4,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能源消费需求仍有很大增长空间。受访专家指出,从能源消费区域格局看,全球能源消费重心逐步向亚洲转移。

      2008年,亚洲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球的59%和44%,能源消费总量占29%。多位专家都认为,预计未来20年,亚洲能源消费将持续增加,2030年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份额将增加至48%,届时全球能源消费增量的2/3将来自于亚洲。

      来自专家的判断认为,随着亚洲地区能源消费的持续增加,全球能源贸易中心也逐步向亚洲转移。由全球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而导致的能源地区性和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中国所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将更加严峻。

      中国面临四大风险

      从受访专家的评析看,根据能源消费规律,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GDP呈现全周期“S”形变化关系,即农业社会人均能源消费呈低缓增长趋势,工业化发展阶段呈快速增长趋势,之后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财富积累水平不断提高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能源人均需求达到顶点。

      王安建说,通过系统预测,2030年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总量将从目前的56%上升至近70%,全球能源消费增加量的80%将来自于发展中国家。预计中国能源消费零增长点将在2030年~2035年间到来。

      面对未来20年我国巨大的能源需求,多位专家认为,我国能源安全形势异常严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源保障程度不断降低,对外依存度将持续上升,预计203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5%,天然气将近40%,而煤炭对外依存度也将接近10%。

      二是能源需求国竞争加剧。未来20年,我国不仅要面对发达国家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同时面临着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巨大的能源对外需求。

      三是现有国际能源资源垄断导致我国能源海外获取困难重重。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西方发达国家对现有能源资源和供应的垄断以及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导致我国能源海外获取形势异常严峻。

      四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建立的能源市场机制,使得未来国际能源市场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中国将付出更高的能源成本和发展代价。

      海外市场成必然选择

      资源短缺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未来能源安全风险,开拓海外市场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孟宪来说,由于矿产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矿产资源需求的迅猛增长和结构性短缺,决定了我国必须更多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我国铜铁等大宗矿产品大量进口,对外依存度在60%以上,“走出去”在全球配置资源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王京彬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矿业全球化,而矿业全球化必然要求勘查的全球化。跨国矿业公司和国外初级勘查公司,早就立足于全球重要成矿区带,布局勘查开发工作。

      我国地勘单位也不能只局限于在国内重要成矿区带上的找矿工作,在立足国内的同时,一定要有全球化视野,适应矿业全球化新形势,在全球范围内从事找矿勘查活动,拓展发展空间,海外创业,实行国际化经营。

      近年来,我国矿业企业海外投资的步伐加快,不少矿业企业和地勘单位纷纷到境外投资矿产资源的风险勘查开发,但由于经济、政治等多种原因,遭遇多重阻力,中国铝业公司计划投资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失利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孟宪来认为,失败的原因既有政治因素、国家能源安全问题,也有国内企业自身的原因。一些企业自身准备不足,人才、技术、资金准备都不充分,对国外的法律、法规、环境也不熟悉,海外投资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由于国外跨国公司早就控制了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增加了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的难度。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促成了新一轮能源跨国并购热潮。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成立相关协调机构,对“走出去”进行通盘考虑,统一管理;加大对国外矿产资源地质工作的法律法规的收集、归纳、研究,为国内矿业企业和地勘单位提供信息。同时,企业要加强前期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尽可能地减少风险。

      地勘“走出去”四路径

      在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家能源勘探开发准入门槛降低。王安建、孟宪来、王京彬和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副主任付水兴、中国地科院常务副院长朱立新等专家建议,地勘单位必须“走出去”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地勘单位有四种途径“走出去”:

      一是以技术服务为切入点,实现从勘查技术服务到矿权风险勘查的转变。地勘单位“走出去”首先从为一些大型矿业公司提供勘查技术服务做起,在服务过程中逐步熟悉当地的矿业政策、环境、矿产资源分布和矿业合作等信息,收集大量地质矿产资料,并逐步培养熟悉国外业务的人才队伍,积累一定的人脉关系。

      继而,在目标国设立公司,通过勘查选区申请矿权或合资合作获得矿权,开展风险勘查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既实现了地勘单位在找矿中由配角到主角的转换,又可以避免到境外找矿的盲目性,降低风险性。

      二是地勘单位优选投资目标国,直接到目标国设立公司,通过申请或合作并购获得矿权进行风险勘查开发。地勘单位具有很强的勘查技术和人才优势,但往往资金规模小,融资能力弱,矿山开发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不足。

      因此,地勘单位应主要从资源产业链的上游向中下游拓展,低成本获取矿权和勘探项目,通过快速勘查发现和扩大资源,使矿权快速获得升值,再寻找与矿业公司合作,获取增量资源的权益。

      三是以国际竞标与合作获取矿业权,开展风险勘查开发。付水兴举例说,埃塞俄比亚一家矿业公司拥有该国北部提格雷州9个勘探权和3个普查权,2006年该公司将拥有的矿权进行国际招标。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所属中色金地公司对这家矿业公司拥有的矿权区进行野外考察后确定参与投标并中标。

      获得矿权后,中色金地公司迅速组织技术和管理团队进入现场,开展矿权区的地物化遥和槽探及钻探工作。根据现有勘查成果,预计在该区将发现3~4个大中型铜锌金矿床,有望结束埃塞俄比亚无有色金属矿床的历史。

      四是通过定向增资方式,投资并相对控股国外上市的初级勘查公司,进入矿业资本市场,直接参与国际勘查市场的竞争。投资初级勘查公司的好处有三点:一是所需收购资金较小,地勘单位能够承受;二是因为这类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做过不同程度地质工作的勘查项目,具有一定发展空间,能够发挥地勘单位的勘查技术优势;三是快速进入国际矿业资本市场,并在参与公司的运作中学习国际化经营的理念和经验,培养锻炼熟悉国际矿业经营管理人才。

      新旧能源双轮驱动

      进入新世纪,全球能源消费迎来新一轮持续快速增长。在受访专家看来,从能源消费品种结构看,未来20年全球能源消费仍将以化石能源为主,石油、煤炭、天然气三种能源消费量之和仍将占总消费的80%以上。

      除了开拓海外能源市场外,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我国也应同时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加强资源勘探,大力开发新能源,全面构建能源安全评估、预警与保障体系。当前,由于化石等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我国应加强资源勘探。原来勘探程度比较低,发现的资源量仅占开发量的1/3左右,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还有很大的潜力。同时,随着勘探水平的提高,应加强深度找矿工作,发现更多的矿产资源。

      同时,我国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不可持续,应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消费理念,大力推动新能源科技和产业的发展,通过节能与科技进步,走出我国的低能耗、高发展之路,结合我国实际,未来应大力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另外,受访专家指出,石油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未来其消费总量仍将持续增长,而目前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建立的石油市场机制,已背离了打破供应垄断、平抑国际油价的初衷,成为代表西方国家利益的金融资本操控谋利的手段。我国应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努力转变现有的石油市场机制。


    环保 环保新闻 环保资讯 国内环保新闻

    上一篇:环保部:畜禽养殖业成为农业污染源之首
    下一篇:武汉经适房建在有毒化工厂旧址引住户担忧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