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12月3日电(记者 连振祥)驱车河西走廊,不时会看到宛如森林的风车。凭借丰富的风力资源,以河西走廊为依托,甘肃省全力打造“风电三峡”,使风电成为“十一五”期间甘肃发展最快的产业,河西走廊也从古丝绸之路演变为中国的一条新能源长廊。
原计划于今年底完成装机任务,但是9月底就已经实现,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提前三个月正式竣工。
3500余个风机,516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在河西走廊西端绵延200余公里的戈壁沙漠上,甘肃打造的“陆上三峡”已经初具规模。
这是“十一五”期间甘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措施。一个传统的能源原材料省份,以新能源为突破口,追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甘肃既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能源基地,也是全国清洁能源尤其是风能资源极为丰富的省区之一。记者从甘肃省发改委了解到,按照甘肃风能资源评价成果,甘肃风能资源理论储量2.37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西部,年有效风速时数在6000小时以上。而酒泉境内的瓜州县、玉门市和肃北马鬃山地区一带因独特的喇叭口地形,在季风的作用下,形成了丰富的风能资源,被称为“世界风库”。因而这一区域成为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可利用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风电机组年有效利用小时数在2300小时以上,可开发风能在4000万千瓦以上。
以清洁能源来改变传统产业结构,甘肃提出了打造“陆上三峡”的构想。
2007年4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在甘肃酒泉建设我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风电工程。2009年8月8日,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按照国家批复的规划,2010年完成一期装机516万千瓦,2015年达到1271万千瓦。
记者近期在酒泉风电基地了解到,这个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截止到10月31日,酒泉风电基地装机已经达到536万千瓦,其中115万千瓦装机实现并网发电。
事实上,甘肃风电的发展已经有10余年的历史。1996年,甘肃洁源公司从丹麦引进4台300千瓦风机,建立了第一个试验性风电场,于当年6月建成投产。试验风电场通过4年的运转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从2001年到2006年,洁源公司陆续实施了一、二期续建项目和三期技改项目工程,使三十里井子风电场累计装机142台,装机容量达10.9万千瓦,在全国风电装机规模名列第五位。
此后,大唐集团、中国电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等先后在甘肃开始兴建风电场,至2007年底,酒泉市已建成玉门洁源、低卧铺和瓜州向阳、大梁、北大桥等5座风电场,装机达41万千瓦。2008年装机总容量突破100万千瓦,2009年达到220万千瓦,2010年的目标是完成516万千瓦,事实上已经超额完成,截至11月底,酒泉风电基地装机达到了536万千瓦。
不仅仅是风电,光伏发电在甘肃也实现了长足发展。
2008年起,国家先后在甘肃布局了我国新能源的“两个第一”: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第一个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甘肃省发改委副主任陈春明说,很显然,酒泉是国家布局的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实验室。
我国第一个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中广核敦煌太阳能项目目前已经建成。2009年3月,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招标,中广核联合体中标,设计装机容量10兆瓦,年发电量1637万千瓦时。与此同时,国投华靖跟标建设一个10兆瓦项目。这样,我国最大的两个10兆瓦光伏并网电站同时开始在甘肃建设,该项目被称为我国光伏并网发电市场的第一块“试验田。”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两个项目已经全部建成,仅中广核敦煌太阳能项目已累计发电400多万度。“这个示范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为我国大型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在投资、建设、开发、运行等方面探索了路子,也为确切掌握光伏发电各个环节诸如建设成本、施工工期、实际发电量等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广核敦煌太阳能项目总经理王志刚说。
据了解,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甘肃将河西走廊打造成了新能源走廊。如今,从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开始,先后有凉州、金昌、民勤、金塔、肃州、嘉峪关等市县区在进行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西出嘉峪关,更是可以看到绵延200余公里的“白色森林”。
记者了解到,在风电场建设的带动下,甘肃风电装备制造业也快速发展。仅酒泉风电设备产业制造园就落户30家企业,其中中国风电设备总装的前“三强”华锐、金风、东气,以及叶片制造前“三强”中材、中复、中航等全部落户园区,截至10月31日,酒泉风电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59.84亿元。
对“风吹日晒”的情有独钟,使作为我国传统能源基地的甘肃开始步入“清洁发展”的轨道,以传统能源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开始渐变。据了解,发展风电使甘肃二氧化碳排放的难题大大缓解。据酒泉市发改委测算,按照风电机组满负荷发电2300小时计算,1000万千瓦装机年发电量达230亿度。1271万千瓦风电项目2015年全部建成后,每年可节约和替代标准煤10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00多万吨。
“在甘肃省的试验,为我国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创造了条件。”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教授戴慧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