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30日电(记者张建松)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航天大国,我国高度重视“太空环保”,目前已逐渐形成监测预警、航天器防护和空间环境保护三大工程体系应对“空间碎片”问题,有效减缓了“太空垃圾”的产生,得到国际社会好评。
“空间碎片”是指人类在航天活动中产生的太空废弃物,也称“太空垃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空间碎片行动计划”首席专家李明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宇航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上介绍,近年来,茫茫太空中日夜不停地绕着地球飞行的空间碎片数量快速增长,目前在轨可观测到的空间碎片有1万多个。2000公里以下的近地轨道、2万公里高度的中轨道和3.6万公里高度的地球同步轨道是空间碎片的密集区域。空间碎片严重威胁人类航天安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为加强“太空环保”,我国于2000年启动了“空间碎片行动计划”,以加强空间碎片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空间碎片专项研究工作。目前,我国空间碎片撞击风险评估研究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开发的空间碎片防护设计系统不仅具有风险评估的功能,而且在防护结构优化方面居于领先,并逐渐拓展至布局优化领域,已用于我国载人航天器防护结构设计。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建立了空间碎片监测网,形成了对空间碎片的常规预警机制。2007年10月,成功为“嫦娥一号”安全飞行提供了空间碎片碰撞预警服务,累计跟踪观测了1551个碎片;2008年3月,成功为“神舟七号”安全飞行提供了空间碎片碰撞预警服务,完成了相关碎片筛选、监测与轨道测定。此外,我国的遥感二号、风云三号、环境一号等10多颗卫星在发射前,也针对发射窗口进行了空间碎片的碰撞风险评估。
火箭末级在轨爆炸解体产生的碎块,是空间碎片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从长征四号乙火箭开始,成功研制出火箭末级剩余推进剂“钝化”系统,可以在星箭分离后把储箱里的推进剂排光或耗尽,把气瓶里的气体放光或耗尽。这样,火箭末级就不会发生爆炸,有效减缓了空间碎片的产生。
为了有效实现地球静止轨道空间碎片减缓,我国还对鑫诺二号卫星和寿命末期的风云二号B、风云二号A卫星进行了离轨处置,开创了我国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任务后离轨处置操作的先河,得到国际“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各成员国的高度评价。
“目前,人类正在将越来越多的航天器送入太空,空间环境日益拥挤和恶化,空间碎片减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许多航天工作者一直都在为对付太空垃圾而孜孜不倦地工作。”李明说,“从今年1月1日起,国防科工局发布的《空间碎片减缓与防护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对空间碎片减缓与防护管理开始纳入法制管理渠道,也标志着我国作为负责任的航天大国对国际社会作出了庄重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