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嘉峪关,车行祁连山下连绵20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3000多个七八十米高的风力发电机如同“白色森林”,约40米长的叶片旋转起来发出巨大而深沉的嗡嗡声。新华社调研小分队乘坐的汽车停在风机脚下,汽车如同微缩玩具。
这就是大西北,辽阔的国土甚至能够改变人们感官的比例尺。正如同人们的感官因为距离原因容易出现偏差一样,不少人对遥远的大西北的认识依然是模糊的。
能源基地
新华社调研小分队从北京出发,行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陕北黄土高坡和甘肃河西走廊,切身感受到大西北广袤国土蕴含的战略价值和涌动的蓬勃生机。
这里是支撑中国未来发展的能源基地。在昔日“三边”地区之一的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中国第二大油田长庆油田采气一厂生产的天然气,源源不断汇入陕京线首站。再经过上千公里的遥遥里程,这种清洁能源送达北京,高峰时每天输气超过4000万立方米。站在这管道边,呼吸着空气中微微的天然气味,仿佛感受到了中国能源的脉搏。
绿色银行
这里是遏制中国环境恶化的生态屏障。一路西行,越走眼前越广袤,但也越荒凉:从有着低矮乔木的土地,过渡到土壤被刮跑、长着沙柳的戈壁,再到流沙横行的沙漠,脆弱的生态一览无遗。
“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绿色银行。”家住毛乌素沙地南缘的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农民牛玉琴,与风沙进行了16年艰苦卓绝的“拉锯战”。如今11万亩沙地林木成荫,这位全国劳模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在林子里散步,刮风树叶响时会跟儿子说“树在谢谢我们呢”。
这里是中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回旋空间。小分队在大西北采访时,正值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出台一揽子计划两周年之际。回首往事,听到的是“风景这边稍好”“经济很快恢复”。
一跃翻身
这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人们,习惯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沿海地区。然而,在大西北出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涌动的投资浪潮和潜藏的巨大的消费能力,令人眼前一亮。
鄂尔多斯和榆林,这两个原本在本省区内经济发展垫底的贫困落后的地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两地的经济总量今年将分别超过2600亿元和1600亿元,跃居本省区前列。煤化工、装备制造、物流、光伏发电……一个个投资数十亿元的项目,一个个规划投资数百亿元的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西北的大发展不可限量。
新华社记者 刘铮 黄小希 吴雨
(新华社西安11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