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gdp调整成为热点话题时,最近从浙江省传出消息,湖州市试点“绿色gdp”核算已有初步结果:2004年,湖州传统gdp为590.6926亿元,绿色gdp为570.6578亿元,调整比例为3.39%。
众所周知,绿色gdp还处于“概念”阶段,连发达国家都没有形成一套计算方法,湖州是如何破题的呢?近日,记者前往湖州一探究竟。
gdp变轻变绿
据了解,湖州绿色gdp核算项目主要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负责研发,此次公布的数据也仅作为研究课题成果发布,并非官方正式发布。课题组成员、北师大资源学院博士朱文泉告诉记者,国际公认的绿色gdp公式为:绿色gdp=传统gdp-环境污染成本-生态资产破坏成本-矿产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鉴于生态资产破坏成本、矿产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两项目前实在难以进行较高“精度”的计算,湖州的绿色gdp由传统gdp扣除环境污染成本得来。
环境污染成本是如何计算的呢?朱文泉介绍,环境污染包括废气、废水、废固———以湖州环保局多年资料为主,课题组到当地实测为补充,再加上气象数据等相关资料,构成环境污染的“实物量”。然后,就是给污染“定价”。这里,课题组大胆地提出用处理这些废物所需花费的市场价作为其价格,比如常态处理一吨废水要花多少钱,那这吨废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成本就是多少钱。计算下来,湖州2004年大气污染成本为11.5890亿元,水污染成本为8.3598亿元,这些都得从传统gdp中扣除。湖州市一乡镇领导非常欢迎把这种计算方法纳入官员考核,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级官员只顾经济发展不管环境污染的政绩观得到很大扭转。“招商引资再多,gdp再高,扣除同样高的环境污染成本后所剩无几,实际上并没什么‘政绩’。”
北师大课题组认为,“湖州模型”提出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即绿色gdp不应该纯粹静态来看,它是“动态的”,动态分析更有指导意义。湖州2004年大气污染成本比2003年上涨近2.6亿元,而水污染成本则下降近1.7亿元,朱文泉说,这个比较就很耐人寻味,值得好好分析其中原因,从而用来指导经济布局调整。同样,湖州2004年绿色gdp比2003年要高,但并不能因此说明比2003年更绿了,要看对传统gdp的调整比例。2004年的比例是3.39%,2003年是3.93%,比例的缩小才真实地反映了湖州的gdp这两年是在逐步变“轻”变“绿”。
至于另外两块“难啃的骨头”———生态资产破坏成本、矿产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计算,“湖州模型”也开始探索“建立卫星账户”。例如森林资源,利用先进的遥感探测,测出一年内湖州森林的消长,消耗的原木、果树等。数量容易统计,而且可以按照其市场价格定价,但这部分树木对消解二氧化碳、气候调节、涵养水源、维持生态系统等服务功能怎么计算?朱文泉说,这都是绿色gdp核算应该包括的,但也是最大的难点。
“绿色”精度待提高
北师大课题组对自己开发出的核算方法持有非常客观的态度,他们认为,这套方案对“国民经济核算制度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利用遥感能让人们直观地感受环境、自然资源的地理空间分布及变化,这套方法相对简单易学,具有基本统计学知识的人经过短时间培训都可掌握,实际操作性强,但要改进、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还不够系统、全面,即使是环境污染成本的计算,也只能说是“典型性”的,精度要求上还必须更高。
国内有关方面的专家在去年11月下旬举行的“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国际经验研讨会上,曾对“湖州模型”提出了不少质疑,尤其是技术标准方面,比如实物量的核算精度、定价等,资源学者定的类比价格是否合理?是否让经济学家也参与制定更为科学?有专家提醒在指标体系尚未全面和统一时,不可过早核算出绿色gdp,更应慎谈以此数据进行具体区域的经济布局调整。
浙江省是首批10个试点“绿色gdp”核算研究的省份之一,浙江省统计局经济核算处处长朱天福也说,制定统一标准应是“自上而下”的,而湖州的试验可以提供参考借鉴。作为省级试点,由于人力财力有限,目前浙江正集中精力研究环境污染成本的实物量统计和分布情况,力求“高精度”,仅这一项就够“工程浩大”的了。
国家关于绿色gdp的核算框架已基本搭建出来。由国家环保总局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的意大利信托资金《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项目,自去年7月立项,首先开始了国外绿色经济核算经验总结和试点摸索,现在已形成体系框架。
“绿色理念”先行
朱文泉说,绿色gdp也不是万能的,关键是政府要逐步把绿色gdp的理念“用起来”,转变对传统gdp的狂热崇拜,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反过来完善绿色gdp的核算体系。之所以与湖州合作,正是看中了该市有这方面的基础。2004年,湖州因为率先喊出“淡化gdp”从而引起关注,如今率先试点绿色gdp核算研究可算一脉相承。
在长三角,已有很多地方走上了异曲同工之路。苏州取消周庄等古镇的gdp考核,让其专心发展旅游业;绍兴、宁波等地在官员考核指标中逐步降低gdp的比重,加上了更多社会事业发展的内容。
有专家认为,“绿色gdp”的确可以成为“新指挥棒”,但无须唯绿而绿,目前看来,在绿色gdp核算体系尚未成熟之前,长三角各地的有益尝试都有其可取之处。相反,倒应该防止绿色gdp沦为又一个“形象工程”。
本报记者 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