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研究昆山经验学习昆山经验推广昆山经验

    研究昆山经验学习昆山经验推广昆山经验

    来源: 南京晨报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09-08-05 访问:

      晨报讯 昨天上午,南京人民大会堂座无虚席,“学习昆山经验报告会”在这里召开,共24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省长梁保华主持会议,省委书记李源潮作了讲话。他强调,全省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昆山经验,加快推进“两个率先”。

      李源潮在报告会结束时的讲话中说,昆山作为我省全面小康指标的样本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区,是在“两个率先”实践中涌现出来的生动典型。他指出,新时期“昆 山之路”是率先发展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是和谐发展之路,是江苏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种区域发展模式。他强调,今后五年,将是江苏攀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峰的五年,全省各市县区都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昆山经验、学习昆山经验、推广昆山经验,为江苏早日实现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而全力奋斗。

      梁保华在主持会议时说,实现“两个率先”,是中央对江苏的要求,是新时期江苏的总任务、发展的总定位。昆山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进典型,是“两个率先”的排头兵。昆山经验集中体现了“两个率先”的要求,各地各部门都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昆山经验,全力推进“两个率先”。

      梁保华强调,“十一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咬住全面小康目标不放松,进一步加快“两个率先”步伐。

      学习昆山经验推进“两个率先”

      ———李源潮在学习昆山经验报告会上的讲话

      昆山作为我省全面小康指标的样本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区,是在“两个率先”实践中涌现出来的生动典型。党的十六大之后,按照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昆山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改革开放20多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全市上下三年多的共同奋斗,率先实现了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基本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水平,走出了一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昆山之路”。

      新时期“昆山之路”是率先发展之路。三年来,昆山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率先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行外资带动和民资创业的“比翼齐飞”,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城市化建设健康发展,注重三个文明协调共进,综合实力逐年递增,至2005年底全部实现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城乡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800元和8450元,被国家统计局评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百强县中的第一名。

      新时期“昆山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三年来,昆山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努力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昆山。坚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培育自主创新企业,促进“昆山加工”向“昆山制造”,进而向“昆山创造”转变,成为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坚持集约发展、节约土地资源,在昆山出口加工区,1平方米土地承载580美元投资,创造4800美元出口额和7000元地区生产总值;坚持教育与人才优先发展,举办了6个地方高等教育项目;坚持以环保优先的理念规划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建设绿色昆山,三年新增绿地976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新时期“昆山之路”是和谐发展之路。三年来,昆山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按富民优先、统筹兼顾的思路建设和谐昆山。以“六管齐下”推进富民进程,以“三有五保”缩小贫富差距,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和10%以上,全市农民中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的多于65%,不足2000元的少于1.2%,城乡人均收入差小于2:1,探索了一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使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惠及绝大多数群众。昆山在处理政府与群众的利益关系时,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统筹兼顾地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改制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把“亲民、安民、富民”与“亲商、安商、富商”结合起来;全力建设“平安昆山”,积极融合新老市民,刑事犯罪发案率连续下降,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持续上升,被命名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实现了既有经济快速发展,又有社会安全稳定。[page]

      新时期“昆山之路”,是江苏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种区域发展模式,它与苏南其他城市在“两个率先”中逐步探索形成的发展模式一道,正在形成以科学发展为特征的“新苏南模式”。

      从事“两个率先”的实践,离不开艰苦创业的志气、勇于创新的勇气、争先创优的锐气。在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昆山精神”,是昆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活力源泉。昆山人的奋斗给江苏的“三创”精神做了最好的注解,证明了在物质创新路上前进的人们一定也同时进行着精神创新。

      昆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昆山经验”,这个经验的实质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咬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放松,大力弘扬“三创”精神,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昆山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江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昆山人智慧与创新的结晶,是全省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今后的五年,将是江苏攀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峰的五年,昆山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的经验对全省具有普遍启示意义。全省各市县区都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昆山经验、学习昆山经验、推广昆山经验,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为江苏早日实现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而全力奋斗。

      昆山经验报告会反响热烈

      学昆山谋划在先

      扬子石化宣传部副主任章爱民

      昆山最早是从一个农业县开始创业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设计规划方面一开始定位就很高,为以后的发展预留了空间,体现了设计在先、谋划在先的思想,这值得别的地区学习。很多地方只要规划好了,不是没有发展的能力,就怕干的时候折腾、翻来覆去。

      昆山的自主创新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不管是哪个地方或者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不断创新才能有发展,这是必然的过程。昆山的发展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想着要创新,这值得我们各行各业学习,现在它成为全省学习的典型,仍然表现出创业的精神、创新的意识,这特别令人钦佩。

      学昆山富民优先

      省贸促会办公室副主任肖力

      昆山这几年发展的步子这么快,非常不容易,这和其发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行富民优先是分不开的,昆山有区域优势,其发展大额观念非常超前,而且人才聚集的工作做得非常好,它的发展在苏南是具有代表性的。从昆山开发区的发展经验看,其大力发展外向经济,通过外向经济带动城市的三产的发展。现在昆山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通过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来使得昆山的经济更加多元化,更加体现富民优先。同时,昆山还大力鼓励创业,吸引外地人来昆山创业办厂,为本地人、外地人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做好各方面的配套服务。

      学昆山亲商安民

      省司法厅基层处彭凯

      听了昆山经验报告会感到十分振奋人心,昆山市委市政府发扬三创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其中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为外来人口提供市民待遇,为外来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其“亲商、安商、富商”和“亲民、安民、富民”的做法。这为昆山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昆山的做法为全省两个率先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如果全省各地向他们学习,我们两个率先的目标就可以提早实现。

      群众说了算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

      “实现小康,富民是关键;达到小康,群众说了算。”曹新平介绍,昆山把富民优先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导向。

      “小马拉大车”

      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

      宣炳龙说,昆山人有两句话,一是“出身卑微”,二是“小马拉大车”。前者是指一个县级市自费创办了国家开发区;后者是指昆山行政权小,各种资源有限,但雄心壮志很大,想干大事。[page]

      “超越自己”

      好孩子集团总裁宋郑还

      “我们发现最好的保护方式是‘自己打倒自己’。”宋郑还说。“好孩子”不断用新产品淘汰老一代的产品。到1997年时,开发速度已达到每半天出一个新设计。如今,“好孩子”在美国已经连续6年销量第一,在欧洲也正成为耀眼的明星。

      “钟情昆山”

      昆山市凯宫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善珍

      苏善珍很感激昆山政府和昆山百姓对他的支持。他说:“我钟情昆山,是因为昆山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优质、贴心的服务……我热爱昆山,是因为我和凯宫公司已融入了昆山。”

      回家乡创业

      网进科技(昆山)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玉龙

      黄玉龙是“海归”,2000年他踏上了出国8年的首次归程。黄玉龙说:“昆山吸引了我。”“昆山培育了我。”“昆山成就了我。”

      心里热乎乎的

      花桥镇上岸村村民周祥球

      周祥球是个普通农民,听说昆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鼓励农民创业,他心里热乎乎的。后来,他承包了村里60亩鱼塘,开始搞水产养殖,到2002年,年收入达10万多元。“目前,我总共承包鱼塘123亩,年收入超过20万元,一家五口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作者:沈伟研 刘科 仇惠栋/来源:南京晨报


    环保 环保新闻 环保信息

    上一篇:白沙连续四年全国卷烟销量第一
    下一篇:投266亿元治松花江水污染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