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究竟是谁造成中国环保尴尬?(3)

    究竟是谁造成中国环保尴尬?(3)

    来源: 国际在线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09-08-05 访问:

      一些官员心中抹不去的“gdp至上情结”

      应该说,近年来,中央政府在环境、生态、资源保护方面决心是很大的。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中央的一系列战略决策表明,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家职能部门如环保、林业等部门也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加大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以致有三次“环保风暴”和“六大林业生态工程”之说。在这些“环保风暴”之中,还有近百家国字号的大型企业以及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被相继“拿下”。一些地方政府如浙江、江苏等省,近年来也非常重视环保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然而,从我国环保总的现状来看,依然不尽如人意。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每年节能4%,减排2%”,结果2006年主要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升。平均每两天发生一起突发性环境事故,群众环境投诉增加了三成。

      究其原因,其重要一条,就是我们许多地方政府领导仍在片面追求gdp。

      虽然经过近年来人们的口诛笔伐,“gdp至上”在理论上已站不住脚,但“gdp至上”的观念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转换了表现形式,在许多地方政府官员的骨子里扎下了根。

      河北省有个县,有丰富的矿藏和盛产驰名中外的栗子。作为当地政府,有两个选择:一是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组织农民种板栗,这种板栗的销路是没有问题的。这样,全体农民都可以受益,这种绿色经济不仅保护环境,而且还可以实现农民的均富。但是,地方的gdp却不会高歌猛进。另一种选择是鼓励开矿,其结果是少数人通过手段承包矿产,成为纳税大户,这样,地方的gdp毫无疑问地上去了。但是,大多数农民并不富裕,成为打工族,同时环境被破坏了。在毫无责任而言的疯狂开采下,过去的绿水青山,变成了今天的满目疮痍。现实是地方政府毫无疑问地选择了后者——因为它可以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可以使政府受益、更重要的是会使一少部分人腰包迅速鼓起来。

      唐山市也有一例:在没有环境容量的情况下,全市依然建设了70家钢铁企业,且80%没有经过环评,近几年钢产量已达到全国十分之一,但钢铁企业的平均产量仅在65万吨以下,规模小且布局分散,造成大气和水的严重污染。

      一些地方官员借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追求gdp,根本就把环保忘在了脑后。其实,教育、医疗、住房、环境这些都是基本的民生指标。发改委曾组织课题组与中外100多位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经过调研发现,未来15年,潜伏着13项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危机,生态问题就是其中的一项。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丁元竹认为,目前仅靠发展经济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已经行不通。因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不匹配。比如,过去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解决300万人就业,现在却只能解决70万人就业。事实上,目前化解经济社会问题,从深层次上看关键是治理问题。因此,考核地方政府,最主要的指标不应该是“gdp”,而应该是基本的民生指标。

      既然如此,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有如此深厚的“gdp至上情结”呢?

      这是因为当地主要领导有这种情结。他们用这种情结去考核干部,任用干部,自然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因为一味追求gdp能够名利双收,既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政绩,让当地富裕起来,又可以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甚至继续升迁。

      再往深层看,这种表面上看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按国家环保总副局长潘岳的话说,其实是体现了“局部与全局的博弈、政绩与民生的博弈、大资本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环保 环保新闻 环保信息

    上一篇:究竟是谁造成中国环保尴尬?(2)
    下一篇:文化环保工程天天打击盗版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