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5月1日报道,随着生态旅游在我国日渐“升温”,“五一”长假各地纷纷打出“生态旅游”的旗号吸引游人。然而在不少热点景区,人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景象:数以吨计的垃圾正在不断产生,游客乱写乱画、乱折花木、随意攀登和踩踏等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保护区违规进行旅游开发……这些已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旅游”,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提出,它的本意是“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然而,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一些原本自然和生态环境极佳的地方,被开发成景点开放旅游之后,逐渐变得垃圾遍地、水声不闻、鸟兽遁形,原本美好的环境被破坏。在我国一些打着“生态旅游”招牌的景区里,为什么存在着许多破坏生态的怪现象呢?
掠夺式开发,已成为不少景区的“通病”。生态旅游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但调查表明,我国的一些旅游开发项目缺少科学的规划与管理,大多时候只考虑商业需要,热衷于建设旅店、餐馆、游乐等设施,而忽视环境保护。比如,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张家界,因大肆兴建商业设施被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出示红牌;云南玉龙雪山景区因建索道大面积砍伐原始森林导致小气候变化,使原本终年积雪不化的雪山出现了夏秋两季雪山无雪。
此外,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加剧了对生态的破坏。
生态旅游开发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需要科学的规划,严格的管理。对景区所在地的政府官员、开发商而言,一定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开发促进保护”的基本原则,推出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展生态旅游;对游客而言,要确立生态保护意识,懂得善待自然——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如此,生态旅游才能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桥梁,才能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