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郑祖伟文/摄
“我是水,你是植物,他是能源……”
十几个学生被分成了代表8种资源的小组,每组拉住生态网的一条绳子,代表人类的学生坐在网中。
“由于各种环境都没有受到任何破坏,我们的人类生活得很舒服。但是突然来了一名猎人,把动物全给捕杀光了。”
代表动物的学生松开了绳子,紧接着植物也被砍伐光了,能源也被用完了……代表人类的学生最终从网上掉下来。
这是记者在山西省左权县太行师范学校内见到的一节环保户外课。4月17日至20日,北京自然之友“绿色希望行动”的四位志愿者在这里对孩子们开展了为期4天的环境教育。
快乐课堂,
关注身边的环境
晋中学院太行师范分校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城郊区,三年级以下的学生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用 幽默语调起到了作用。最前排的一位女生站起来小声地回答了问题,得到一张漂亮的环保小卡片。
氛围一下子轻松了很多。虽然后面的内容涉及当地挖煤导致环境破坏、化工厂污染大气等,还包括孩子们未来的人生理想,还有“面对环境问题,我们该怎么办”之类的讨论,但是几乎每个提问都有人抢着回答。
太阳落山了,没有点灯的教室有些昏暗,但是师生们意犹未尽,课后又聊了近20分钟。
课程结束后,学生们给志愿者留下了两百多封信。信件中,有对环保的认识,也有对老师的恋恋不舍,其中更有多名学生表示要向当地的环保部门写信反映学校边上化肥厂的环境问题。
乡村环保,从孩子抓起
像这样的课堂只是2006至2007年度“绿色希望行动”21组志愿者中的普通一例,这个项目是自然之友的理事长梁从诫先生在2000年设计的,第一年没有得到赞助,从2001年开始,由德国的一个基金会赞助,随之不断发展。七年间,志愿者们走过的希望小学已有100多所。
1992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此后一些中小学逐渐开始了环境教育课程。然而,15年后的今天,在一些偏远农村,环境教育甚至还是一个陌生名词。
“文化课的教师都不怎么够用,其他课程的开设显得有些天方夜谭。”“绿色希望行动”项目负责人孟燕说,开设绿色希望行动的初衷就是想用志愿者的行动来弥补农村环境教育的缺失,增强当地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提升整个农村的环保意识。
受众越来越广泛是这个项目的目标,孟燕说,“我们现在是蜻蜓点水式地一个一个做,如果这么做下去,可能我们一辈子也做不完,关键是要找到一个通道使它普遍化,这次对师范学生进行培训就是一个尝试。”
这样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在对已开展了“绿色希望行动”的部分小学的回访中发现,“接受了短暂的环保教育之后,多数学生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为,学校的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江西省婺源县秋口幼甜希望小学在给自然之友的反馈中表示,学生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但是,“绿色希望行动”的挑战也不少。志愿者郑智说,“这些游戏可以引发师范学生对环境的思考,但是小学生往往可能就把环保游戏当成普通游戏来做,他们还不能很好领悟游戏的环保意义。”
太行师范学校的王校长认为,对师范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很有必要,可以起到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但是现行的教学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的环境教育内容,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这些内容往往被忽视。
在对乡村教师的培训中,志愿者也发现,老师们对“绿色希望行动”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形式很感兴趣,对于项目所传递的环保理念却没表现出太多的热情。
不过,乡村教师培训也在不断探索中。目前计划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比如鼓励教师申请执行一些小项目,并给予一些小额资金支持。
志愿者,“绿色希望”重要一环
在绿色希望行动中,志愿者无疑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孟燕在谈到选择志愿者的标准时表示,资历是排在最后面的因素,“首要的是他的热情,有了热情才有耐心”。
由于每年都有一部分新人加入项目,保证每个组的教学水准是摆在孟燕面前的一个问题。现在她的做法是每个小组都保证有一个老志愿者,带两三个新人,“从师资保证上确实差一点,因为我们依靠的就是会员制的志愿者,而且目前没有费用对志愿者进行系统地培训。”目前,该项目只能每年培训一次,在有限的几个大城市进行,时间只有一天,其他的就是给一本参考教材,每个志愿者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课件设计,“这里面就肯定有差异了”。
与培训的难度类似,一个小组做完教学之后自然之友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跟进的交流,毕竟项目也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志愿者回来之后只能把学校的资料和一些作品带回来,包括他们的总结。不过,有很多志愿者对他去过的学校有了感情,开始资助那些学校的孩子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