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江南水乡的浙江,曾经频频被雾霾所困扰,不少地方河水发臭、污泥围城。经过十余年的生态建设,如今,绿水青山逐渐回到了我们身边。这其中,作为我省能源主力军的浙能集团功不可没。在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中,浙能集团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引领全国能源技术的绿色革命之路。
近日,记者先后走访了浙能集团分布在全省各地的电厂、污水处理厂等,切身感受了浙能集团在发展清洁能源,打造绿色、环保电厂,推进大气治理和“五水共治”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新能源+超低排放,守护浙江绿水青山
浙能松阳光伏电站现场,600亩绿油油的茶田沿着光伏板覆盖整个山坡,成群的鸡鸭在光伏板下啄食虫草;碧水蓝天倒影的池塘里,鱼虾畅游,鳞次栉比的光伏板与山水风光交相辉映。
“我们是大型‘农光互补’地面光伏电站,2016年6月,装机容量为35兆瓦的光伏电站投入运行。除发电外,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培育,‘农光互补’项目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已种植各类苗木230亩,各类经济作物50亩;养殖龙虾60亩,家禽600余只。”谈起这个清洁能源项目,电站总经理李姚伟喜滋滋的。
发展新能源,让松阳县守住了一片绿水青山,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而在浙能集团的传统主业——燃煤发电方面,集团先后斥资超百亿元,在国内最先完成燃煤机组脱硫、脱硝改造,率先实现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成为全球首个全面实现燃煤机组清洁化生产的大型发电集团,为煤炭清洁化利用找到了新的途径。超低排放技术还荣获了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7年,浙能集团发起设立规模达500亿元的国内首支绿色能源投资基金,首期规模超200亿元。浙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童亚辉表示:“浙能绿色能源基金将按照‘共建、共享、共商’的合作共赢新模式,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万亿级的绿色能源市场中,着力培育两家能源类上市企业,深度参与国内及全球绿色能源项目开发,撬动社会资本千亿级以上,有力推进能源产业供给侧改革,助力能源产业绿色发展。”
废水、污水、污泥,统统变废为宝
在浙能长兴发电公司,记者见到了长江以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中水回用工程基地,该项目以长兴县城市污水厂的生活污水作为水源,经过深度处理后作杂用水,用作发电机组的循环冷却水,实现市政污水循环利用,使长兴县城绝大部分生活污水实现了零排放。“到2018年6月底,长电公司回用中水量达8779万吨,相当于节省了7个西湖的水量。”公司安健环部副主任雷磊说。
玉环县地处半岛,淡水资源匮乏,用水成本高,当地一度陷入用水“紧张期”。浙能集团采用PPP模式投资建设坎门等污水处理厂,仅2017年就处理污水量超2400万吨,排放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满足企业工业用水及农业灌溉需要。污水回用,对地处海洋前哨的玉环县来说,可谓下了“及时雨”,同时城镇周边地区的污水有了好去处,也保护了玉坎河的自然水系。
海湾对岸的乐清市,同样面临着淡水资源短缺的局面。浙江省“五大百亿”工程项目浙能乐清发电厂就落户于此。为了实现与当地居民“不争水”的承诺,乐电公司采用国际领先的反渗透法海水淡化装置,日最大处理淡水2万吨,保证了生产生活用水自给自足。截至2018年6月底,该海水淡化系统总制水量累计达3510万立方米。
“浙能集团还积极参与浙江省剿灭劣五类水和固废物综合处置等环保行动,27个废水优化整治项目得以实施,每年累计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900万吨、减排SS(悬浮物)3万吨、重金属4.5吨,年节约用水1000万吨以上,综合利用固废物4300万吨。”浙能集团生产安全监察部专工颜亦磊说。
利用污泥发电,不但有望破解“污泥围城”的困境,使危害变身效益,还把能源项目打造成了生态环境治理平台。“目前,我省入选的三个国家级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改试点项目均落户浙能集团。这三个清洁能源项目,利用干化的污泥与煤炭进行掺烧后发电,日处理污泥量将超过600吨,年消纳量超过20万吨。”浙能集团计划发展部专工陈怡说。 本报通讯员 朱将云 林锋
本报记者 王燕平 楼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