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护林王子环保铅笔 书写时代低碳文章

    护林王子环保铅笔 书写时代低碳文章

    来源: cctv.com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0-07-05 访问:

      

     

     

    总经理张明波在世博

           

     

    企业向贫困学生捐环保铅笔

      

     

    中国每年要诞生木杆铅笔70亿支 ,消耗木材近30万立方米,为此,每年300万株天然椴木应声倒下,7000公顷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秃山。面对如此严重的事实,有没有产品可以取代木制铅笔呢,现在的回答是:有!我们在黑龙江一家很小的纸制环保企业找到了答案。

    哈尔滨启莱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以100%报纸或再生纸代替木杆生产环保铅笔的企业,总经理张明波说:“护林王子”环保铅笔的质量和价格与木制铅笔几乎没有区别,但却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木材资源和能源,因为每使用1吨废旧报纸生产环保铅笔,可以少砍伐10年生以上的优质椴木18棵,可以节约纸张在再生处理中二次消耗掉的100立方米水、600度电、1.2吨煤和500公斤化工原料,既保护了森林又废物利用。是学生节能环保的真实实践。以黑龙江省学生使用纸制环保笔为例,1800吨废旧报纸会被直接利用,节约纸张在再生处理中二次消耗掉的18万立方米水、108万度电、2160吨煤和90万公斤化工原料,直接节省木材2万立方米, 少砍伐10年生以上的优质椴木3万棵,60公顷森林得以保存。 “护林王子”环保铅笔已经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了两项专利,产品完全达了到节能、环保、低碳的要求。   

    在省环保厅宣教中心的支持下,启莱环保在哈尔滨市开展了“节能减排 校园行动”,采取的是教育孩子利用家庭生活可用废弃物自愿置换等值环保铅笔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孩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平凡的小事做起。开展这项活动不仅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还能培养学生俭朴节约的品德,指导孩子处理废旧物品,教孩子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从而培养孩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并带动、提高每个家庭节约环保意识,活动得到了学校,家长及学生的积极认可,得到了环保,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个经验希望能在全国进行推广。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团委陈德秋说:“节能减排 校园行动”核心在于不是要求孩子以金钱的形式来买环保铅笔,而是鼓励学生用学习、生活中的可用废弃物来等值兑换,它的目的是一个教育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学会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珍惜环境的教育过程,所以广泛开展“节能减排 校园行动”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

    “节能减排 校园行动”的开展目前只是小范围的,由于各种因素障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单单有环保部门的支持是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这是一个长期而有漫长的工程,可它又是教育孩子节能低碳的最有效的途径,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心工程!

    张明波说:哥本哈根会议给予了我们国家更重的减排担子,所以,提倡使用环保铅笔还可以起到减碳的巨大作用。如果按照通常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消耗1000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730千克的氧气来计算的话,那么,就黑龙江省来说,可以年消耗2190万千克二氧化碳,可以释放15987000千克的氧气,为黑龙江省的低碳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如果全国的小学生都使用这样的纸制环保铅笔的话,所节约的木材资源和能源是相当惊人的!如果按照我国年产70亿只铅笔来计算的话,可以直接利用废旧报纸4万吨,可以少砍伐350万棵大树,节省木材近20多万立方米,7000公顷的森林将被保护。将年消耗25亿千克的二氧化碳,可以释放18亿千克的氧气。鼓励推广使用纸制环保铅笔可以为我们国家节省大量木材资源和能源,不仅保护了环境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可以达到“碳中和”的目的。

    黑龙江省环保厅宣教处林强说:“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要鼓励采取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是通过一定碳抵消措施,来达到平衡。我们可以用工作生活中的可用废弃物来兑换环保铅笔,那么就可以完成部分碳排放的补偿。更可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我们把平时看完的报纸、传单和用完的草稿纸等办公、生产中产生的废品回收起来,把它们兑换成纸制环保铅笔,然后再把这些铅笔送到贫困地区的学校,捐助给那里的孩子,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助学来实现环境保护,更可以完成企业的碳补偿,以此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感和爱心,表明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支持。”        (毕萧萧)

     

     

     

    “护林王子”环保铅笔

     


    环保 环保信息 环保设备

    上一篇: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减排问责不受职务变化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