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这样的重大判断。回眸5年多来生态保护之路,可以说,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无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
人们的感受格外深切。曾被药厂异味逼得不敢开窗的小区居民,如今每天享受清新空气;以往秋冬季节在很多地区热销的空气净化器和防霾口罩,渐渐有点“卖不动”了;过去被讥为海口“龙须沟”的美舍河,再现“人们漫步休憩”的场景……5年多来,家乡的河流变清了,身边的绿地增多了,呼吸的空气洁净了,居住的城镇越来越美了。
这样的感受也得到数据的印证。与2013年相比,2017年全国338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22.7%,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9%;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可以说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过5年多来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大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污水处理能力,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难怪有网友感喟“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我的环保”。
更为深刻的变化,还在于观念的嬗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如今,各地区纷纷穿起“新鞋”走“绿道”,用环境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与此同时,企业的生产观也在悄然改变。曾经看着长江边上还在盈利的化工厂倒下后,一位企业家擦干眼角,开启脱旧换新之路。他说:“我们不主动淘汰自己,最后市场也会淘汰我们。”这样的认知愈发成为众多企业“掌门人”的共识。与之相伴,百姓的生活观越来越绿色。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植树造绿、不乱扔垃圾……低碳绿色,不仅成为人们的态度,也在成为人们的习惯。政绩观、生产观、生活观的绿化,为美丽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这“三期”关口,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我们才能赢得未来。
清风拂过,处处嫩黄新绿,粼粼一碧如洗;走遍城乡,听得见鸟儿欢叫,闻得到花草芬芳……谁都会畅想这样一个未来生活。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引领者,我们就定能让建设美丽中国的步履更坚实,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