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8年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带来启迪
跨越“环保拐点”走向“绿色经济”
“广州的活力让人忘不了,广州的环境让人受不了。”曾经,人们在赞叹这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型经济强市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常常对她的环境感到无奈。
然而,历来敢为人先的广州,1998年大力推进城市环境面貌改变,2004年正式向环保总局申请创模。这是广州实现“绿色经济”的决心所在,也是广州迈向“环保拐点”的开始。
2006年11月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成为经济总量最大、建成区面积最大、工业企业最多、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我国大型城市实现“经济环境双赢”探索出一条新路。
八年不懈创模,千万百姓受益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环境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广州市市长张广宁说。8年来,通过政府和公众的努力,广州的环境一天天地改善着。“如同煲汤,细柴文火,火候到了,汤自然就成了。”爱喝汤的广州人用煲汤来比喻自己城市的创模历程。
广州在创模上可谓“花了大力气”。几年来,全市共投入700多亿元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环保建设资金占gdp的2%以上。经过一系列措施,广州市2005年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06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上升到91.5%,国控指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0.0%、4.3%和22.7%。
通过多年“治水”努力,珠江广州河段提前实现了“三年不黑不臭”目标。2006年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81%,珠江广州全河段水质达到四类。2006年7月12日,中断了近30年的珠江横渡活动重新开启,省长黄华华、市长张广宁率领4600多名广州社会各界人士畅游珠江,见证了珠江综合整治的成果。
依靠科技创新,源头杜绝“污染”
“广州创模成功,很注意依靠高科技手段。”广东省气象局大气边界层探测与应用首席专家吴兑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广州注重应用高科技,超前谋划城市发展。
广州首先对污水处理厂采用了除磷除氮工艺,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在日处理能力达900吨污泥的广州铬德工程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通过对污泥收集、船运、卸载、处理全过程、全密封、防止臭气泄漏等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可减少污水处理厂22%的污泥产生量。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生活垃圾填埋场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大部分控制指标可达到欧盟标准。
为了让群众呼吸到清新空气,广州打响了一场从源头治理大气污染的“攻坚战”:坚持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2006年累计形成9.8万吨的脱硫能力,比2005年新增一倍;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走在全国前列,2006年成为继北京之后第二个提前实施国ⅲ标准的城市;在公交车和出租车已全部推广使用lpg(液化石油气)清洁燃料,摩托车全部退出中心城区。严格控制工业废气和扬尘污染,强化饮食业污染整治,8500多家餐饮服务业户改烧管道煤气、液化石油气,油烟污染投诉大幅下降,3000多个工地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
做“绿色加减法”,促经济环境双赢
“‘保护发展,保护环境’,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产业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工业企业污染问题,实现了经济增量,污染减量的‘绿色加减法’。”广州市环保局局长丁红都介绍说。记者了解到,广州的“绿色加减法”着重对工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大力实施工业战略转移和老城区“退二进三”计划,即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等手段,把不适宜在中心城区发展的、影响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的企业,以新面貌、新机制、新工艺调整到工业园区,使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和发展空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广州已把147家工业企业迁出市区。投资10亿元实施环保搬迁的广州水泥厂2005年已顺利完成搬迁任务,使长期困扰西部城区市民生活的污染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创模不是目的,而是一个持续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正如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所言,广州创模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是广州环境发展的里程碑,是广州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拐点”。
新华社记者顾瑞珍郭莹玉
图:
大雨过后,珠江上流入许多城市垃圾,环卫工人又开始忙碌起来。严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