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山东推动建设中国能源大学,筹建山东创

    山东推动建设中国能源大学,筹建山东创业大学!

    来源: 半岛都市报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8-02-23 访问: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昨天正式对外发布。

    本次“规划”中提到,要夯实动能转换新支撑,适应新时代新趋势新要求,重点提到了政务,人才、交通三个“一流”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其中,多次提到了青岛元素。

    交通

    01

    推进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

    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要着力打造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便捷高效、安全坚固的综合支撑体系。


    推进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启动济南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新建菏泽、枣庄、聊城机场,实施济宁、潍坊机场迁建和烟台、威海、东营、日照机场改扩建。

    积极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打造现代化港口群;

    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5G联合研发、试验和商用,提升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水平。

    02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前期研究论证

    铁路上,打造“三环四横六纵”的快速铁路网络,完善“四纵四横”货运铁路网。

    加快济青高铁、青连铁路、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济莱高铁等项目建设。

    开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前期研究论证,支持烟台建设中韩铁路轮渡。

    03

    建设潍坊至胶东机场快速路

    轨道交通方面,推进济南、青岛地铁和轻轨建设,规划建设淄博、烟台、潍坊、济宁、临沂、威海等市轨道交通。

    ▲青岛地铁2号线海游路站

    推动潍日高速、青兰高速、文莱高速、济泰高速、济青高速、滨莱高速、龙青高速、京沪改扩建。

    规划建设青岛蓝谷机场连接线、济南绕城高速外环线、潍坊至胶东机场快速路等项目。

    政务

    建设一流的服务政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建设包容创新、审慎监管、运行高效、法治规范的服务型政府,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下一步将加大改革力度,与国际惯例对标,向先进省份看齐,高水平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政务环境。

    积极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链审批、一照一码走天下”,吸引各类创新资源、创业主体向山东集聚发展。推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

    开展新兴经济领域管理权责重心下移试点,将部分有利于促进动能转换的省级行政权力事项,依法下放或委托设区市实施。

    建成全省统一的“12345”政务服务热线。提高中介服务标准,清理和规范政务服务涉及的各类认证、评估、检测等中介服务项目。

    人才

    01

    推动建设中国能源大学

    除了一流的服务政府,最重要的是一流人才队伍。

    规划中提到,要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建设中国康复大学、中国能源大学,加快齐鲁工业大学、齐鲁医科大学建设。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我国能源类高校不仅在门类上划分的比较精细,而且还分布于多个不同区域。

    此次 “中国能源大学”的筹建,则释放出了一个重要信号:我国能源类大学将迎来综合性发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一种能源。 

    02

    筹建山东创业大学

    新工科优先发展,增设面向新经济、新产业的学科专业,建设新型高端智库,造就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鼓励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创业创新培训,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筹建山东创业大学。

    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培养造就具有战略思维、国际视野和勇于创新的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03

    对高端紧缺人才

    实施科技成果转让政策

    在人才引进上,建立符合国际规则和惯例的引才机制和服务模式。

    支持外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来鲁工作、创新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人才签证、工作许可审批服务。

    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在山东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打造一批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专家服务基地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培育“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

    对高端紧缺人才,实施科技成果转让、科研成果奖励政策,在部分新兴经济领域探索实施特殊管理股权制度。


    能源 环保新闻 能源资讯 能源

    上一篇:环保部向京津冀28城市发督办函问题不及时整改地方政府将被问责
    下一篇:没有了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