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环保联合会2008年发布的《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已逾3500家。如今,这些环保民间组织已逐渐发展成为国家、企业之后第三方力量,在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尤其是生态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环保民间组织是政府顺利开展生态保护工作的有力协助者。政府是生态保护的管理者和推动者,但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包括环保民间组织在内公众的大力参与和支持。
其次,环保民间组织也是宣传生态保护,推动生态文明的使者,大大地提高了百姓的生态保护意识。正如徐州绿色之家的王苏珍奶奶所说,生态保护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一个人可以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可以带动一大片。
然而,环保民间组织在开展环保活动尤其是参与生态保护时,却面临如下困难:
一是缺乏充足的经费。除了个别项目可以申请基金之外,大多数环保民间组织在开展活动时都是依靠成员或者社会捐款,有限的资金往往成为其主要障碍。以绿色北京为例,据其负责人宋欣洲介绍,他们每次活动基本都是AA制,成员自己掏腰包。很多环保民间组织开展生态环保活动时大多是“不开工资,必要时自己垫钱”;
二是缺乏系统管理。环保民间组织的很多计划和想法很好,但实施起来力不从心。绿色之家创建“申奥林”的过程中,正是遇到了这样的困难。据其负责人周美恩介绍,2001年在筹建“申奥林”之时,为了寻找一块合适的土地,绿色之家的成员曾跑遍了几个部门进行申请,但都碰壁了,最终还是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下,才找到了合适的土地;
三是缺乏健全的自我发展机制。受制于资金支持、系统管理和智力支撑,环保民间组织往往缺乏良好的自我发展机制和基础,导致其在参与生态环保活动时捉襟见肘。
面对如此多的困难,在现实条件之下,环保民间组织在开展生态保护活动之时应该如何克服困难,达到保护的目的呢?
一是走“政府路线”。这并不是说过分依靠政府,而是指环保民间组织与政府的路线相一致。环保民间组织本就不是与政府对立的组织。
以参与植树造林为例,绿色北京也年年参与,但采取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模式。绿色之家采用的模式是纯民间的,地是通过合同拿到的,钱是自己捐的,护林是自己完成的;而绿色北京则不同,他们是政府的协助者。比如,他们近几年的植树造林活动是在顺义区绿化办的支持下,按照国家的规划进行的。“不要产权不要地,不用出钱只出力”,这样的模式既符合政府规划,又可以调动志愿者热情,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