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日本化工巨头东丽公司曝造假丑闻

    日本化工巨头东丽公司曝造假丑闻

    来源: 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7-11-29 访问:
      28日,东丽社长日觉昭广在记者会上就数据篡改事件道歉。     刘秀玲(新华社专特稿)

      日本综合化工企业、全球碳纤维材料巨头东丽集团28日在东京举行记者会,承认子公司东丽HC存在篡改产品强度数据行为。这是继23日三菱综合材料曝出数据篡改后,日本制造业本月第二起数据造假丑闻。
      东丽集团成立于1926年,是大型综合化工企业,主要业务为纤维、树脂等化工品生产加工,在碳纤维合成材料、信息通信材料制造领域居全球领先地位。它在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地设有分公司,全球雇员超过4.6万人。
      东丽HC主要从事工业用纤维的制造加工。东丽社长日觉昭广在28日的记者会上证实,2008年4月至2016年7月,东丽HC累计出现149起数据篡改事件,问题产品销往13家企业。内部调查显示,东丽HC为达到顾客要求,在产品检查阶段篡改用于制造汽车轮胎内衬帘布的涤纶工业丝的强度数据。帘布的作用主要是保护轮胎橡胶,抵抗车轮行进时的张力,对强度有很高的要求。
      日觉表示,早在去年7月,东丽HC就已掌握数据篡改情况,之所以拖到现在公开,原因是“从本月初开始,网上出现有关(东丽涉嫌数据造假的)流言。公司认为,与其让流言传播不如将真实情况公开。由于在信息整理、向顾客说明情况上花费了时间,所以选在这个时间点宣布”。
      日觉与东丽HC社长铃木信博28日在记者会上道歉。但是日觉表示,因篡改数据行为“并不违法”,若神户制钢丑闻没有曝光,东丽原本不打算公开。
      《周刊文春》28日报道,日本所有轮胎制造企业使用的都是东丽HC  提供的涤纶工业丝,一旦因这次数据篡改发生召回,将造成巨大损失。不过东丽称,经询问11家合作企业,尚未发现可能因此引发的安全问题。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28日就此表态,称东丽数据造假“动摇了公平交易的根基”,而且“曝出各种问题的是代表日本的跨国企业,这令人遗憾”。
      他要求各相关企业查明原因、防止再犯,以免“日本制造”丧失信誉。
      日本广播协会指出,继神户制钢、三菱综合材料之后,东丽又曝出数据篡改丑闻,将给“日本制造”的信誉带来进一步打击。
      [新华时评]

      造假日本企业还有多少个

      据新华社报道

      “我也是……”,这样的表达在日本企业界快成了流行语。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个又一个日本知名大企业因长期篡改产品数据被曝光而不得不低头道歉。
      28日,日本化工巨头东丽株式会社因旗下公司在检测数据上造假而成为最新一个承认“我也是(造假)……”的日本企业。从2008年4月到2016年7月间,东丽就有共计149例数据造假,波及13家企业客户。造假数据主要涉及增强汽车轮胎强度的辅助材料。
      恶劣的是,东丽内部早在一年前就已掌握相关情况,却一直未公之于众。日本媒体认为,如果不是近期神户制钢所和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被曝造假,本次东丽很可能仍然不会承认。
      东丽造假行为再次震惊日本社会,日本民众对一连串的大企业造假丑闻感到耻辱,一些民众甚至表示对日本制造业的前景“不抱任何希望”。
      就在几天前,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承认产品质量数据造假;再之前,日本第三大钢企神户制钢所被曝质检数据长期造假;主要汽车制造商日产和斯巴鲁长期使用无资质质检人员;世界最大安全气囊厂商高田公司因气囊质量问题导致经营状况恶化,申请破产保护;电子巨头东芝因财务造假陷入经营困境。而遗祸最大的东京电力公司至今仍因福岛核泄漏事件苦苦挣扎。
      近期曝出的一系列“日本制造”危机有若干共同特征,一是涉事企业多为日本高端材料制造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这一方面使其问题产品的危害更容易扩散到各行各业,另一方面也使其产品问题更隐秘,比起一般末端消费品更容易躲过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监督; 二是产品质量数据篡改时间跨度之长令人咋舌,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 三是企业内部大多知情不报,以侥幸心理企图瞒天过海。
      从“日本制造”沦落到“日本造假”,背后原因众说纷纭。日本媒体和分析人士从企业文化、业绩压力等企业管理微观层面,到日本生产力人口不足、企业雇佣机制变异等社会变化宏观层面,展开多维度的讨论。
      不容忽视的一个主因是,在全球制造业品质越发“扁平化”的今天,“日本制造”其实早已走下神坛,但为了维护其“神话”光环,日本一些代表性企业,甚至监管机构、相关媒体,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缄默和隐瞒,直到纸再也包不住火的一天到来。
      当越来越多的造假日企承认“我也是……”,或许人们应该重新审视“日本制造”了。
    化工 化工新闻 化工企业 国内化工新闻

    上一篇:江苏环保税标准将出炉南京拟定税额全省最高
    下一篇:多措并举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助力成都工业绿色发展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