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无锡中院,首次把环保公益诉讼的大门向环保组织打开。
“一些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处于社会底层,缺乏伸张利益的能力。我们探索启动环保公益诉讼,将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公众合法权益。”无锡中院院长褚红军说。
蓝藻事件催生环保审判庭
当天立案、无假日审案、24小时全天候执行
6日上午,无锡滨湖区法院把“封条”贴在了镇南海云浴场的燃煤锅炉上。这台新增锅炉,未经环保部门审批就被擅自投入使用;同区的天地快餐经营部也吃了道“封条”:搬迁后,生产经营产生的废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主要污染物超标近6倍……
当日立案、当日执行,环保审判庭挂牌当天,无锡全市法院就执结了4件非诉环保执行案。
褚红军介绍,环保审判庭有4项承诺:立案当日制。直接审查环保案件起诉,符合条件的当天立案,确保立案方便快捷;审案全日制。取证、保全、开庭等实行无假日制度,快审快结;执行全时制。24小时全天候执行,穷尽执行手段,非诉环保行政执行提前介入;服务全方位。实行刑事、民事、行政、执行“四合一”模式,并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全面服务。
采访无锡,环保是个热点。过去3年,无锡市两级法院受理各类涉环保诉讼18件、行政非诉审查案273件、执行类案件104件。快速凝聚发展成就的同时,这里的人民也深刻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切肤之痛。
无锡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解平表示,经历了去年那场太湖蓝藻引发的“水生态危机”之后,无锡对环保空前重视。为了“让太湖重现碧波美景”,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治理太湖、保护水源。
“蓝藻事件,也直接催生了环保审判庭。”褚红军说。
去年太湖蓝藻事件后,法院实行司法保障生态环境战略,建立处理涉污案件规范立案、强化调解、高效裁判和非诉行政执行的“治污一条龙”审判机制,促进770家规模以下化工企业实施停产、整改或转产,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和社会不稳定情况。
无锡“铁腕治污”的大环境,让无锡中院成立环保审判庭的申请一路绿灯。
在有着环保情结的褚红军眼里,“每个公民都来保护环境,环保事业才有希望。”看到水龙头滴水,他一定过去拧紧;塑料袋不环保,他已3年提篮子买菜,不用一个塑料袋……“我们设置环保审判庭,就是要传达这样一种信号:鼓励公众参与环保。”
公益诉讼向环保组织敞开
成为污染者头上的一把“悬剑”,促进行政机关加紧履行环保职责
无锡中院设立环保审判庭,公益诉讼首次向环保组织“开门”,被专家认为将是“最有影响的一步”。
此前,贵阳市中院于2007年11月在全国法院首设环保审判庭,但公益组织被排除了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而无锡中院则大大扩展了环保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不但包括各级检察机关、各级环保行政职能部门,而且纳入了环境保护社团组织、居民社区物业管理部门。
“让环保组织有公益诉权,环保界已呼吁了多年。无锡将公益环保诉讼的大门向环保组织打开,给立法和司法实践都带了个好头!”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说。
《环境保护法》第六条明确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王灿发认为,“控告”就是一种诉权。无锡的做法是顺应民心之举。
王灿发表示,明确环保公益诉讼,尤其是环保组织有权起诉,将成为污染者头上的一把“悬剑”,即使引而不发,同样威慑巨大——污染者不敢妄为,因为随时都有千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