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陕西日报】学界旗帜后辈楷模——追忆

    【陕西日报】学界旗帜后辈楷模——追忆著名能源动力科学家、西安交通大学陈学俊院士

    来源: 西安交通大学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7-07-09 访问:

        学界旗帜 后辈楷模   ——追忆著名能源动力科学家、西安交通大学陈学俊院士     他从上海来,随交通大学扎根西安,一住六十年。

    “秦岭一片白云飘,关中平原真富饶,周秦汉唐是古都,工业重镇在今朝;交大西迁任务重,西安建校热情高,文教适应工农业,经济建设进高潮。”

    1957年9月的一个早晨,陈学俊站在西安交通大学东门远眺秦岭,写下了这首《迁校有感》。这一年,他和夫人带着四个孩子乘坐第一批载有交大基础技术课与专业课教师的专列,由上海来到了西安。38岁的他,是交大西迁中最年轻的教授。

    陈学俊是我国著名的能源动力科学家,全国政协原常委,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原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

    2017年7月4日2时26分,陈学俊院士在他奋斗了一生的热土西安,与世长辞,享年99岁。

    学界旗帜 工程先驱

    从“工程救国”到“工程强国”是陈学俊院士一生的光辉写照。

    1941年,年仅22岁的陈学俊在中国工程师学会年会上宣读了我国锅炉制造方面的第一篇论文《锅炉制造工艺研究》,并创作了一曲《工程师进行曲》,表达了他当时工程救国的思想和决心。

    28岁时,他创办了国内第一种热能工程刊物《热工专刊》。33岁时,他负责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的第一个锅炉专业,克服困难开出了锅炉专业的全部课程,4年间培养了我国第一批锅炉专业毕业生,期间还主持解决了上海南市电厂次高压直流锅炉的严重脉动问题,参加了国产第一台12.5万千瓦及30万千瓦直流锅炉的试验运行。

    29岁至40岁的十余年间,他着手编著了我国动力工程的成套书籍,陆续出版了《燃气轮机》《锅炉学》等十余部专著及材料,其中《燃气轮机》一书是国内第一本燃气轮机专著,而且当时在国际上也十分少见。

    作为我国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末,陈学俊即开始了汽液两相流动与传热的研究,1959年指导研究生在国际上率先研究了下降流动的截面含汽率,随后几年,他在研究弯管中两相混合物流动特性时,发现了“液膜倒置”现象这一重要的两相流动机理。他在国内首先倡导发展超临界压力机组,为配合电厂向高压大容量发展,曾主持了60万千瓦超临界压力机组初始参数选择的研究,并开始筹建高压试验台。

    在科研攻坚中,他更是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在国内外对螺旋管内两相环状流速度场进行理论求解,并应用LDV测定了环状流液膜层局部速度分布;首次在国内应用高速摄影和观察窗技术实现了中高压汽水两相流的测定判别,建立了国际上第一张卧式螺旋管内中高压汽水两相流型图;首次提出了水平管上下壁温飞升点的计算模型与两相流摩擦阻力计算式;首次在国内对中高压下汽水两相流在垂直单管、平行管、U形管、螺旋管等内的压力降型、密度波型及热力型脉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区分和定义了汽化点处脉动这种新的脉动形式等。

    为了使中国的热能工程研究走向世界舞台,1984年,在西安,65岁的陈学俊发起主办了第一届国际多相流与传热学术会议,这是我国高校第一次召开国际学术会议,代表了当时多相流与传热学科的世界水平。此后,这一国际会议从中美两国学者间的学术研讨,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学者向往的学术舞台。

    交大旗帜 后辈楷模

    陈老一直到90岁高龄仍坚持参加学生活动。每当他缓缓步入现场时,全场学生都会起立,掌声经久不息。

    老师和同学们都说,陈学俊院士就是交大的一面旗帜。不管是他精勤育人、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还是他工程救国、举家西迁的动人故事,抑或是他与夫人袁旦庆教授的伉俪情深,都在交大师生校友中传为佳话、代代相承。

    1996年,陈学俊被授予交通大学迁校四十年来作出贡献荣誉证书。对于交通大学西迁,陈学俊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时任动力机械系副主任的他,坚决拥护交通大学全部迁往西安,把满腔热情投入到迁校的动员工作中,在他和时任动力机械系主任朱麟五教授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动力机械系成为全校唯一全迁西安的系。

    迁校初期的交通大学新校园是一片荒郊野地,马路不通、电灯不明,野草丛中兔子乱跑,入夜闭门可听狼叫。陈学俊与迁校先驱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将动力系建成了国家高教系统最具学术影响力的系,并先后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创立了国内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中国最大的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人才培养基地,相关研究成果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人民币,在我国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及环境等行业的科技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上海,陈学俊培养了我国第一届锅炉专业本科生,来到西安后,他又先后培养了我国第一届二年制研究生、四年制研究生。其中不少毕业研究生成为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高级工程师等学界领袖和行业领军者。

    1981年我国开始实行学位制度,陈学俊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组组员,并被评选为国内首届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1983年又被评选为核反应堆学科博士生导师。他在西安交大创建了两个博士点,也是当时大学里唯一的同时是两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自1947年步入教育领域,陈学俊亲自教过的学生有2500多人,其中有6人成为两院院士。他培养的74名研究生中,36人获博士学位,34人获硕士学位,博士后4名。

    如今斯人已去,西安交大校园里的梧桐道上、腾飞塔前却仿佛依稀可见陈学俊院士在人搀扶下缓缓前行的身影。他的故事不曾远去,他的精神永远长存。

    注:本文原载于陕西日报2017年7月9日要闻版,原文链接为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70709/html/page_01_content_000.htm


    能源 环保新闻 能源资讯 能源

    上一篇:环保部: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有医院洗涤中心
    下一篇:我国钻获最古老页岩气藏为中国新能源重大突破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