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 张畅)7月4日,环保部发布消息称,环保部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从27个省(区、市)抽调420人组成60个检查组,通过整合环境执法、监测、固废管理力量,综合运用调阅档案材料、现场勘查等手段,全面排查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有分析指出,违法成本低是“洋垃圾”进口屡禁不绝的根源之一,提高全过程监管迫在眉睫。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近两年的环境执法检查发现,我国一些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规模小、污染严重,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等环境违法行为较为突出,增加了区域环境污染负荷,也给个别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据了解,环保部将对此次检查组发现的环境违法问题下发督办通知,对地方环保部门无正当理由不立案查处、执行不力、进展缓慢的,约谈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约谈后仍拖延不办的,启动问责机制。
近年来,部分企业大批进口国外“洋垃圾”并在国内分解、转销,有业内人士透露,“洋垃圾”中分选出的废旧报纸售价达每吨2000元以上,分选出的可乐瓶、矿泉水瓶等废塑料售价每吨4万元以上,利润翻了几十倍、几百倍,直接导致一个畸形产业链的生成。数据显示,仅今年3月开展的整治固体废物走私联合行动第二战役中,全国12个直属海关就破获涉嫌走私犯罪团伙17个,初步查证涉嫌走私进境固体废物2.8万吨;去年底以来,广东、浙江、大连等地均查处了类似案件。
令人担忧的是,“洋垃圾”危害不容小觑,如“电子洋垃圾”中含有大量如铅、镉、汞等重金属有害物质,如果简单掩埋,有害物质将污染地下水,如果进行焚烧,也会释放大量有毒气体。“垃圾服装”则可能导致各种疫病的传播。
实际上,早在2009年,环保部就曾公布一份禁止类“洋垃圾”目录,但由于打击面临后续处理难、走私量刑认定难、查扣成本高、执法面太广等诸多难题,“洋垃圾”泛滥的势头并未得到遏制。今年4月18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再次强调要以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核心。
“违法成本低是困扰我国多领域环境治理的难题,治理‘洋垃圾’也是如此”,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建议相关部门从前端大宗进口环节就加以严控,从源头遏制“洋垃圾”的泛滥,“多数进口企业规模较大,环保处罚手段也能够起到震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