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人员爬上烟囱进行采样
监测人员顺着高高的铁梯爬到几十米高的烟囱监测平台上,再将各种监测仪器用绳子吊上去,然后将采样枪伸到烟囱里进行采样。爬烟囱监测采样这件事,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应急监测室主任李斗果一干就是10多年。
在李斗果看来,监测是环保的“眼睛”,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对我们身边的大气、水、声音、土壤、固废等进行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环境问题并为环保执法决策提供依据。
为了监测企业有组织废气污染物排放是否达标,爬烟囱就成了每位现场监测人员的一门必修课。
李斗果回忆,自己爬过的最高的烟囱采样平台有40多米,“那是一座大型火电厂的240米高的烟囱,监测断面烟囱内径就有7米多,布设了20个采样点。”当天的工作需要在每个点采样3分钟,20个点全部采完后算监测一次,一共要监测3次。
在这差不多3个多小时的监测时间里,李斗果和同事就只能待在毫无遮蔽的平台上。
让李斗果记忆最深刻的,有一年的夏天,那天气温高达40℃,他和同事们到工厂进行验收监测。到达工厂后发现,他们监测的地方是在三根倒“品字形”烟道上。当监测人员脚踩在烟道上监测时,由于烟道中的气体温度特别高,大家如同进了烤箱一般,“用肉眼都能看到环境空气中扭曲的热浪。”
2分钟不到,衣服就湿透了黏在身上,大颗的汗水不停地从眼睛上直接往下掉。口干舌燥的李斗果拿起放在脚边的矿泉水,“喝一口发现居然烫嘴。”半个小时后,几个人爬下来休息,李斗果奇怪自己走路时怎么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一看才发现,鞋底的胶已经烫化了,一抬脚就前后甩。”
“一开始干监测的时候,爬12米的烟囱都会腿脚发软,但采样开始后,一心为了拿到监测数据就忘了害怕,慢慢也就习惯了。”李斗果笑道。大家将现场采集的样品和监测数据带回监测站后,专业的监测人员会对其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最后出具监测报告,交给相关单位,作为环保科学决策的依据。
监测人员的辛勤付出,带来的是全市环境监测能力的不断提高。
据了解,目前,市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分析能力涵盖水(含大气降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等九大类362个项目方法。在应急监测能力方面,已初步建成了水环境污染事故、大气环境污染事故等八大模块应急监测能力。
2016年,市环境监测中心应急监测室参与了26 次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出具了应急快报30余份,出具监测报告11份,为污染事故的成功处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陆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