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DavidSandalow教授关于美国能源与气候

    DavidSandalow教授关于美国能源与气候政策系列讲座在北京大学举行

    来源: 北京大学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7-06-05 访问:

    近日,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系列讲座举行。哥伦比亚大学的David Sandalow教授对美国能源与气候政策进行了解析。

    2017年6月1日晚,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系列讲座第二讲“美国能源领域发展趋势”在廖凯原楼207教室举行,讲座由张信荣教授主持。

    张信荣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张信荣教授代表北京大学对Sandalow教授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Sandalow教授的有关学术背景和职业信息。Sandalow教授首先讲述了1981年他初次来到中国的经历,通过回顾和对比30多年来上海城市的发展与变迁,高度评价了中国党和政府在现代化建设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Sandalow教授认为,城市的发展、工业的进步需要足够的能源保障,在这一点上中美两国是相同的。

    Sandalow教授指出,美国能源领域呈现出八大发展趋势:天然气的盛行、可再生能源广泛使用、煤炭使用显著下降、核能发展面临很多挑战、交通运输领域变化显著、联邦政府政策转变、州政府政策相对稳定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在讲座过程中,Sandalow教授详细介绍了美国的天然气、页岩气领域的发展情况,对Uber、无人驾驶等共享经济模式进行了推介。同时,Sandalow教授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预期良好,并对特朗普政府的能源与气候政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David Sandalow教授作专题演讲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Sandalow教授提出了关于实现中国页岩气目标的建议。他认为,美国出现页岩气革命有一系列原因。首先,美国拥有大规模高质量的页岩气资源;其次,在政府经济和技术政策方面,美国具有成熟的市场竞争机制和产权私有制度,联邦政府对技术研发进行大力支持,还实施了有力的税收激励政策;再次,行业内地理信息数据丰富并且公开,同时拥有已建成的大规模天然气管网系统,显著降低了页岩气生产的成本。此外,深厚的创业文化积累也是新兴的页岩气行业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就美国页岩气的用途、美国投资中国页岩气领域的方式、美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贸易保护和关税等方面的问题与Sandalow教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讨论。

    交流互动

    讲座的最后,张信荣教授再次对Sandalow教授表示感谢,并与Sandalow教授就能源管理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Sandalow教授随后介绍了下一场讲座的有关情况,表示将对特朗普总统的能源与气候政策进行深入分析。

    6月2日晚,海外名家讲学计划系列讲座的第三讲“美国气候政策解析”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7教室举行。讲座由中国能源协会会长徐昌东主持,David Sandalow教授进行了美国能源与气候政策的最后一讲。

    徐昌东主持讲座

    本次讲座围绕美国气候政策的变动与解析开展。恰逢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未来美国的气候政策扑朔迷离,本次讲座更具讨论的意义和价值。讲座开始,Sandalow教授就上两次的讲座内容进行回顾,并明确地指出,近些年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Sandalow教授用数据与图表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听众对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认知。David Sandalow教授在分析美国的气候政策之前,对各种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二氧化碳排放量、酷热地区的增长、沙尘暴、冰川融化等诸多问题。

    David Sandalow教授作专题讲座

    Sandalow教授历史地梳理了中美关系,指明环境问题是需要中美两国共同支持和协同治理的重大问题之一。就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问题,Sandalow教授表示,这需要长达四年的“脱离期”,而且国家层面的脱离并不代表地方州政府对于气候政策的放弃。部分地方州政府与中国国家部门之间关于气候问题的合作依旧在进行,美国的气候政策并不会因为退出《巴黎协定》而中止,但前景令人担忧。未来特朗普的气候政策计划将集中于矿物燃料优先、削减环境保护规定、削减可再生能源的预算。

    讲座过后,徐昌东作出点评发言,并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Sandalow教授进行讨论。之后,在场的老师、学生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Sandalow教授进行了沟通与对话,讲座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编辑:山石



    能源 环保新闻 能源资讯 能源

    上一篇:放飞环保梦白马社区举行6.5世界环境日活动
    下一篇: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