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鹏
环保产业的布局,佛山早已在行动。国内首个以发展环境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集聚区——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已于2012年在佛山市南海区正式成立。
我有幸见证了集聚区的诞生及成长。为了把集聚区做好,南海区环保局专门成立了环保产业科,负责管理区内的环保产业,并在瀚天科技城举办南海环境服务业发展成果展。600多平方米的展馆,讲述了集聚区环境服务业的发展理念和成果、案例,以及集聚区建设的思路。
根据“政府搭台、市场引导、企业唱戏”的模式,这个被称为环保产业标杆的集聚区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截至目前,集聚区产值约为60亿元,内有环保企业累计超过200家,其中3家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5家在新三板上市、5家在广东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涉及的领域涵盖环境检测认证、方案解决、咨询培训、技术研发、产品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与此同时,集聚区内的技术储备不断丰富。具体体现在,集聚区通过与国内外同行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从最初的河涌整治、污水处理、废气治理等领域扩展到土壤修复、固废处置、工业节能改造等领域。
集聚区还利用成立合资公司、技术合作等方式引进了众多国内外的先进环保技术,如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关西亚洲环保产业联盟等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交流合作关系,并促成南海VOC实时监控实机试验项目、佛山和源活性炭再生项目、污水厂节能改造项目等。
社会化不断加强,也是集聚区发展的特点之一。事实上,集聚区的环境服务社会化从环境监测开始。早在2012年,南海区环保局率先在公益性、监督性监测领域中引入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以公开招标形式选取优质的环境监测机构组成环境监测服务库,每年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承接南海600多家重点污染源企业、300多家VOC排放企业的监督性监测、100多套污染源在线设备比对监测和99个内河涌断面水环境监测等任务,政府采购资金累计4000多万元。
通过生态圈层的培养互助互补,集聚区还实现了平台的自我新陈代谢。在我看来,目前集聚区内的小微环保企业正快速发展,为本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价值。
特别是在信息化应用方面,企业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全面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将其应用在环境监测、环境应急等环境监管的各个领域。如广东柯内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环保服务”项目,通过环保大数据实现环保精准监管和精准服务,并于去年7月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部第五批环境服务业试点项目。
凭借着优质的环境服务,目前集聚区内企业的服务范围已经扩展到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华南地区,以及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地。
集聚区发展至今,一直在探索第三方治理模式。两年前,集聚区成功打造了环境服务供需对接平台——环境服务超市。环境服务超市以线上展示交流、线下洽谈交易的方式,为企业解决环境服务“去哪找”和“哪个好”的两大关键问题。目前,环境服务超市里拥有环保企业近百家,汇集各类环境服务解决方案180个。
另外,以南海村级工业区环境整治为落脚点,华南集聚区通过市场机制培育华南地区的环境服务专业力量。环境服务站正是其中的代表作。
服务站是设立在村(居)或工业园的线下环境服务供给站点,建立了由村(居)组织或工业园、镇(街道)环保办、环保顾问等人员构成的组织架构,整合了基层环保宣传、监管、巡查、咨询、信息收集等职能,实现环境服务的供需对接,有效解决国内基层环境服务“最前一公里”的问题。
2015年,集聚区成立了由入驻环保企业为主力的全国首支环境服务队;2016年,环境服务队扩充到8支队伍,共有32个环境服务机构、200多人参加。环境服务队在环保部门、协会的指引下,深入村级工业区向排污企业开展环境宣教、环境诊断、环境质量监测、生产和排污情况摸查等公益性服务,积极探索污染集中式、专业化治理的模式和方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从而推动村级工业区环境整治提升。
当前,集聚区的发展目标定为每年产值增速不少于50%,我们有信心将这里建成超百亿规模的环境服务业集聚区。
(作者系佛山市南海区环保局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