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一位居民今年4月份开始向当地环保部门反映水塘疑似遭污染的问题,此后,他曾接到自称“政府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也收到过署名杨柳镇人民政府寄来的“反馈材料”。 5月3日,两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的环保志愿者在济宁市泗水县杨柳镇孔家村调查时遭多人殴打,随即引起舆论关注。记者调查发现,不管是请举报者“见面聊聊”的电话,还是表示将大力整治污染的“情况说明”,都不是出于当地政府。(5月7日《北京青年报》)
与对“绿发会”志愿者的殴打相比,隐藏在暗处的所谓“政府工作人员”在对待举报者时还是比较“文明”的——又是打电话邀请当面沟通,又是以政府名义发文进行“情况说明”,也真够难为他们的了。不过,如果举报者真的应邀前往与对方沟通,会不会像“绿发会”的志愿者们一样挨打,其实很难说。毕竟,既然敢冒充“政府工作人员”,就一定会有恃无恐,既然敢打外地来的志愿者,就没有不敢打本地举报者的道理。
打与不打,“文明”与不“文明”,背后其实反映了隐于暗处者一种微妙的心态。“文明”对待举报者,并且试图“沟通”并进行“情况说明”,是因为举报者将举报材料送到了本地环保部门,而非更高层级的有关部门,既然隐于暗处者有能力拿到举报材料,自然也就相信自己能够与举报者“沟通”成功,在可控的范围内不事声张地解决问题。
然而,一旦问题超出可控范围,隐于暗处者以及站在其背后向其透露举报者信息的官员感觉到了威胁,感觉到了局面失控的危险,必然会恼羞成怒作出极端举动。“绿发会”志愿者的介入,带来的正是局面失控的危险信号,殴打正是隐于暗处者面对危险时出于本能的应激反应的表现。
这说明,这些人害怕了。害怕了的他们通过施暴又进一步扩大了事情的影响范围,进一步增大了被查处的风险。接下来,当地政府部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更高层级的有关部门会如何介入,想与举报者“见面聊聊”的人到底是谁,让我们拭目以待。
不过,这一事件中最关键的问题显然不在这里,而是在于到底是谁泄露了举报者的信息。从目前记者的调查来看,隐于暗处者很可能就是被举报者,或者还有与举报者沆瀣一气的官员,是作为利益共同体的他们一起策划并实施了所有的应对之策。
老话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但是,什么墙都可以透风,唯有维护举报者利益之墙不可透风。否则,便会将举报者置于被举报者打击报复之下,给举报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或人身伤害,也会严重挫伤举报者和潜在举报者关注并举报此类问题、维护公共利益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这堵墙透风说明,墙里墙外都有坏人,墙外的坏人通过行贿等利益输送的手段与墙里的坏人沆瀣一气,墙里的坏人通过充当“保护伞”并出卖举报者而获取利益,政府的信誉也就在这种内外勾结之中被严重地损害了。
由于事件如今已经曝光在公众面前,超出了被举报者及其“保护伞”的控制范围,双方作为“一条绳上的蚂蚱”,关系肯定变得更加紧密,困兽犹斗对抗调查的可能性更大,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