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永华
戴厚良
》》核心提示《《
日前,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工作结束,扬州邗江中学校友谭永华、丁沟中学校友戴厚良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2017院士增选候选人。
谭永华:扬州走出的火箭专家
扬州变化很大,令他很自豪
中国工程院2017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公布,最终确定的有效候选人共533位,平均年龄为55.78岁。其中,邗江中学校友谭永华被列入“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专业为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
出生于邗江杨庙的谭永华,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副总指挥。
火箭专家推动航天事业腾飞
1980年,他从邗江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学习,硕士毕业后来到航天067基地(现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1所工作。历任大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副总设计师、长征二号丁火箭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第六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20世纪90年代初,用于发射“澳星”的长二捆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全面铺开。作为一名年轻的设计员,谭永华担负着设计该型发动机用助推器机架的设计任务。该任务属国内首创,加上这种捆绑式机架与以往传统机架不同,火箭所捆绑的发动机产生的几十吨推力必须准确无误地通过它传送给箭体,设计中所要运用的知识涉及面广、要求也非常高。一年多的时间,他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圆满地完成了这项设计任务,并取得一次设计一次成功的好成绩。该项设计成果现已推广运用于其他火箭,其中就包括将杨利伟送入太空的长二F火箭。1993年,年仅29岁的谭永华成为当时航天系统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之一,并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航天十佳科技青年”等荣誉称号。
1993年后,谭永华不仅成长为一名型号主任设计师,而且在行政管理上,也担负了设计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一系列重要职务。在担任主任设计师期间,他主持研制了国家某重点型号的二级发动机,主持并参与研制了其中的高性能推力室和目标处理系统用主阀。研制过程中,他消化吸收了大量国际上相关的先进外文资料,敢于突破前人设计瓶颈,大胆运用新技术,为该型号实现“一箭定乾坤”的总体战略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型号发动机最终荣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也随之展开。谭永华大胆采用高新技术和成果,显著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安全性及环境适应能力,为载人航天工程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发动机。
“液体火箭发动机是航天器的心脏,是一个国家进入空间能力的基础。”全国两会期间,谭永华这样介绍他的事业,“世界各航天大国都把提高航天液体动力能力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我们六院是中国唯一一家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制造者。”比如,“天宫一号”上的若干个发动机都是由六院来研制的。
“我们的技术也可服务扬州”
“扬州变化很大,今非昔比。”家乡,令谭永华很自豪。
谭永华认为,液体动力技术不仅对航天事业发展极为重要,它所派生出的技术和成果如果能转化到民用产业上,也将会取得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们的技术也可很好地为扬州服务。我们的塔器技术如反应器、反应釜,可应用于扬州的石油化工产业。”谭永华表示,他认为,国家在促进军民融合方面应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使航天技术应用实现产业化、规模化。
“今年五一之后我会回扬州,因为在江苏有个重要会议,我很期待回家乡。”昨天,在电话里,谭永华告诉记者。
戴厚良:扬州走出的化工专家
领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戴厚良,中国石化集团总经理,1979年毕业于江都丁沟高级中学。更令扬州人骄傲的是,由他领衔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于2016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为人低调,是位学者型领导
戴厚良1964年出生,籍贯扬州。据熟悉戴家的人士透露,戴厚良的爷爷是私塾先生,从小对其教导严格。戴厚良聪慧过人,学习优秀,据说七八岁时就能把《百家姓》倒背如流。
戴厚良的高中时代是在江都区丁沟中学度过的,大学考上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有机化工专业。丁沟中学校长刘立忠回忆,自己曾到北京去拜访过戴厚良。“他为人低调,属于学者型领导,对扬州老家的来人比较热情。”
领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5年戴厚良加入扬子石化公司,在扬子石化工作期间,戴厚良主导的几次重大实验均获得成功,创造了中石化内乙烯改造投资最省、质量最好、开车水平最高的成绩。
2016年1月,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由戴厚良领衔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据了解,芳烃成套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集成度高,开发难度大,技术壁垒非常高。“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在攻关过程中,创造出了多项“世界之最”,同时形成了配套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戴厚良表示:“开发自主芳烃成套技术是几代石化人的梦想,也是几千名参与项目攻关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该技术将帮助解决穿衣难题,对于解决粮棉争地矛盾至关重要。”
记者 刘冠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