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络媒体走转改]人尽其才 聚力创新:清洁能源创新出亮点
走进位于北京昌平区未来科技城的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高端人才聚集,是记者感受到的第一印象。据研究所所长卫昶博士介绍,所里目前有员工300余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总人数的80%,拥有海外留学北京的员工占20%,“千人计划”近20名。特别是由卫昶博士主导建立的水处理团队,集聚了多名年轻、高学历的研究人员。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所长卫昶博士介绍研究所学术技术委员会专家 中国经济网记者李婧 摄记者了解到,低碳所近年来先后从GE、Veolia等国际知名水处理公司和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包括水处理技术总监熊日华博士在内的多名高端人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研发实力强、结构合理的专业水处理研发团队。两年来,该团队建设了先进实验室,逐步建成了完备的水分析、膜分离、结晶成盐等工业废水处理实验平台。
现在,年轻的水处理团队刚刚跨入第三个年头,他们围绕工业废水零排放处理这一主线,初步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各项技术开发正在有序推进,正在朝着将我国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向世界最高水平的方向而努力。与此同时,水处理团队也在积极筹划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转化,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走出一条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创新的路子来。
水处理技术的一项模型展示 中国经济网记者李婧 摄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日益加大,特别是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和“水十条”发布后,水污染治理的要求和难度越来越高。以燃煤发电、现代煤化工为代表的能源行业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水资源,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如何安全高效地处理和处置这些工业废水,越来越成为关系行业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在内蒙、陕西、宁夏、新疆等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工业废水的零排放处理成为了越来越急迫的要求。而现有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普遍存在工艺复杂、处理成本高等突出问题,并且产生了大量无法处置的结晶杂盐,是行业内公认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低碳所水处理团队认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制高点已经从过去的达标排放处理技术,到现在的零液体排放处理技术,发展到将来的零废物排放处理技术。基于这一趋势判断,水处理团队并明确提出了高效、低成本和结晶盐资源化等三大目标,高起点地开展工业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开发。围绕这些目标,水处理团队两年来先后提出了优化预处理与高倍浓缩技术、耦合膜过程极限浓缩技术、高效分盐结晶技术、平行流反渗透技术等多项创新水处理概念和技术,申请专利20余项,迅速在行业内暂露头脚。
与此同时,水处理团队快速推进水处理技术研发。以煤化工废水高倍浓缩处理技术为例,自2015年6月份立项以来,仅用8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概念验证和实验室小试研究,并于2016年4月份开始中试验证,通过5个月的现场试验,成功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和技术优势,有望将现有水处理工艺的水回收效率从75%提高至97%以上,大幅减少终端废水量,仅此一项技术的应用就有望将整个零排放系统的运行成本降低30%以上。这为每年超过百亿的煤化工水处理市场带来了新的希望。
责任编辑:赵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