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末的傍晚已经有了些凉意,陕西省安康市汉江大桥下,40多岁的戴先生刚刚结束了一个小时的游泳,收拾衣物要回家了。每天早上6点半,他会来汉江中游一个小时,晚上7点,再来游一个小时。“等天冷了,晚上就不游了,但早上还坚持。”在汉江中畅游已经成了戴先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说起汉江,这位土生土长的安康人一脸自豪和满足:“我在汉江里游了40年了!汉江水一直很干净,大概是我国中部最干净的大河了。尤其是为了‘一江清水送北京’,这些年沿岸的很多工业企业都拆了,江水更干净了,鱼明显比前几年多了。”虽然夜色中灯光昏暗,但借助手电筒,还是能看到一条条食指长的小鱼儿在江水中欢快地游弋。
9月20日,《工人日报》记者随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组来到陕西,围绕“落实执法监管责任,强化城镇污水处理”主题进行采访。安康就是其中的一站。
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安康这座江边小城,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其境内汉江流长340公里,年出境流量262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来水总量67.5%。穿城而过的汉江水,不仅滋养这里的每一个人,还调向更远的北方,滋养更多的人。保护好汉江水,也就格外重要。
对此,安康市副市长鲁琦向记者坦陈:“一方面生态环保对我们上项目、上企业要求更严,促使我们转方式、调结构,不能再粗放式开发,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上水运发达,我市城镇大多沿江河而建,汉江及重要支流沿线有132个城镇,环保、排污设施欠账大。所以我们感到在汉江水质保护工作中责任大、任务重、压力大。”
据了解,该市着力构建城镇污水处理长效机制。建立汉江水质保护联席会议、联合执法、案件移送、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制度,大力推广“河长制”,实施网格化、流程化监督。今年还将建成南水北调汉江水质保护应急指挥中心,进一步完善汉江水质实时监控体系。
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十二五”以来,该市已建成污水管网178.66公里,县级污水处理厂11座。安康市住建局副局长段平安告诉记者,污水管网平均每公里造价80万元,而在山城安康,1公里大约要200万元。有专家表示,经济欠发达地区用市场方式更容易把污水处理厂建起来,但运行中如果不加强监管,也更容易出现问题。目前安康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只建到县一级,未来汉江沿线几十个集镇将首先纳入,解决管网覆盖率任重道远。
统计显示,安康市污水日设计处理能力14万立方米,实际日处理平均6.41万立方米,负荷率52.88%。记者走访安康的江南污水处理厂时了解到,其负荷率为68%,而全国平均水平大概在80%。负荷率低不仅意味着有些该收集的污水可能没收集到,还有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污水处理厂成本较高,而这又会对其正常运行带来影响。
城镇工业污水治理方面,该市355家工业企业共有废水治理设施92套,日处理能力4.4万吨,年处理废水560万吨,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一方面,污水处理工作需要持续增加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为了从源头上减少污水排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十二五”以来,安康市累计关停“两高”企业300余家,直接减少产值近300亿元。这“一加一减”之间,正如鲁琦坦言的:“地方政府面对保护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安康属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现有贫困人口70多万人。据安康市环保局副局长阮英斗介绍,2014年安康的财政收入30亿元,而支出达到200亿元。
每年中央财政对陕南汉江丹江流域生态功能补偿为21.67亿元,安康市能拿到7.7亿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水务处调研员曹燕进表示:“安康为南水北调做出很大贡献,国家也进行了一定的生态补偿,重要的是怎么把资金用到位。”
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还得自己寻找出路。眼下,安康市正着力壮大清洁能源、富硒食品等传统产业,大力培育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新兴工业,同时,努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带动文化、休闲、体育、养老和健康医疗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守着一江清水,安康人力争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