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水战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保协调发展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水战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保协调发展

    来源: 中国新闻网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5-09-30 访问:

      中新网长沙9月30日电 题: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水战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保协调发展

      记者 李俊杰

      “我们关停了一大批造纸企业,但是重点支持了像泰格林纸这样的企业,一方面源于它的规模较大,另一方面由于该企业环保设施比较健全,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到洞庭湖区造纸企业的规模,而且污染排放也下降了,还增加了财政税收。”在谈到公众关心的洞庭湖生态时,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潘碧灵如是解释。

      在潘碧灵看来,洞庭湖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可以实现协调的,两者并不冲突。

      事实上,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便提出了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要统筹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中新网记者近日在洞庭湖区采访发现,自去年4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批以来,湖南积极探索了一条既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又兼顾生态保护的模式,在提高当地人们经济水平的同时,也保护了他们赖以生活的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产业转型:环境污染倒逼产业“变脸”

      洞庭湖西南部的湖南益阳沅江市,是环洞庭湖县市中唯一同时拥有南洞庭、东洞庭、西洞庭的县市,湖区触目可及的成片芦苇,曾是紧俏的造纸原料和沅江市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

      然而,湖区大批造纸企业的废水排放,一度成为洞庭湖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2006年12月,湖南省出台了针对洞庭湖造纸业污染整治的专项方案,在湖区强化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开展区域主要污染物减排。

      造纸企业的大量关停与造纸原料的更换,使芦苇产业急剧萎缩。如何转型发展,成为芦苇生产经营者和当地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为利用资源,保护苇农利益,沅江市决定发掘芦笋食用功能和价值,强势推动芦苇从造纸原料产业向食品产业的转型发展。

      芦苇的嫩芽类似小竹笋,在洞庭湖区俗称“芦笋”,古人称“荻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芦苇笋作为天然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青睐,芦笋的经济价值及市场前景可观。

      据悉,沅江市芦笋生长面积45万亩,常年芦笋产量在14万吨左右,约占湖南全省芦笋产量的40%。近年来,该市全力打造“沅江芦笋”品牌,注册了“沅江芦笋”原产地证明商标和“沅江芦笋”地理标志名称。2015年芦笋产业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7家,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沅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美娜告诉记者,该市此前的芦苇产值,一年不到2亿元,但现在转型发展芦笋食品产业后,今年的芦笋销售就可达到15亿元,而且预计在8-10年内可以达到100亿元。

      民生事业: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粮食安全

      “这水渠以前的水很脏,布满了杂草,里面还有很多被随意丢弃的垃圾,又脏又臭。”在湖南南县厂窖镇全固村,一位村民向记者描述该村之前灌溉渠的样子。

      而今,这条水渠已被一条崭新的水泥灌渠取代,污水横流成为历史。

      南县地处环洞庭湖区中心位置,是联系环湖地区的重要“节点”。环洞庭湖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水稻种植区,担负着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水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提到,洞庭湖区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突出。针对规划中提出的这些问题,湖南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作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点项目。

      从1995年开始,南县着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对农村水、土、田、林、路进行治理,共完成土地治理项目24个,建设高标准农田39.1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4.7%,覆盖156个行政村,受益人口27万人。

      去年,南县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厂窖镇实施,项目覆盖该镇8个行政村。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将年新增产粮食225万公斤,农民收入增加287.27万元,人平年增收208元。

      南县财政局副局长魏松林表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老人、妇女都能种地了。以前农田灌溉大多数靠农民自家的柴油机加小水泵抽水灌溉,现在渠道畅通了,村里按照农作物的需求,确定灌溉时间,农民只要把闸门一拉,水就能流到田里。

      此外,田间机耕路也畅通了,农业机械可以直接用到田间地头,结束了肩挑背驮的历史,大大了降低劳动成本。

      湖南农业委员会副主任余雄表示,湖南规划有3000多万亩的高标准农田,洞庭湖区便占到该省高标准农田的1/3,目前已考虑将整个洞庭湖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通过对洞庭湖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推进全省的农业转型发展,向农业现代化迈进。

      基础设施:“海绵城市”的治水实验

      每逢下雨便积水成灾,大量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一直是一些城市管理的一大痛点。

      位于西洞庭湖区的常德对此开出的“药方”是——将城市河流、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结合起来,通过创新水资源综合治理思路,打造“海绵城市”,让城市重回“温润柔软”。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2005年,常德市与德国汉诺威市、荷兰乌特勒支市向欧盟申请并获批了“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环境对话项目”,并逐步推动了110个相关项目建设。2008年双方再次合作,共同编制了《常德市江北区水敏性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水资源利用整体规划》。

      常德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李远国介绍,该市已完成城区穿紫河沿线传统排水泵站的改造,并配套建设生态湿地。船码头泵站是该市海绵城市的首个范例工程,现在工程已投入使用,且在雨水“渗、滞、蓄、净、用、排”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据悉,海绵城市项目的建设,不但节约了用水、能对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还可以改善城市防洪条件,常德江北城区防洪水平就因此提高到了100年一遇的标准,市城区污水处理率提高到了86%,应对强降雨峰值能力也显著提升。(完)


    环保 环保新闻 环保资讯 国内环保新闻

    上一篇:环保部:全国40%黄标车淘汰任务未完成
    下一篇:在京购买特斯拉、宝马新能源车可“单独摇号”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