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环保,要去环保-环保信息网(17环保网)
  • 当前位置:环保信息网 > 环保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甘肃探索“绿色”转型实现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甘肃探索“绿色”转型实现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来源: 国际在线切记!信息来至互联网,仅供参考2015-06-03 访问:

      原标题:甘肃工业企业探索“绿色”转型 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甘肃探索“绿色”转型实现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记者一行在金川公司顶吹炉车间进行采访,该车间每年利用回收的二氧化硫制成硫酸近70万吨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赵叶冰):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有很多地区是草原和荒漠的交界带,生态环境脆弱,但同时甘肃省又是西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去年第二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超过四成。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了甘肃省必须克服的一个难题,为此,甘肃众多企业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甘肃省金昌市的金川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镍、钴、铂族金属生产企业以及第三大铜生产企业,其镍产量居全球第四。金昌缘矿建企、因企设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因盛产镍被誉为“祖国的镍都”。金昌因矿而兴、也因矿而困。矿业的兴盛除了带来经济的发展,更是给金昌市带来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的“黑帽子”,三年前,当地人民甚至用“抬头看天,眼里就会掉进去灰”来形容这里的生态环境。

      面对环境不堪重负带来的挑战,金川集团实施工艺优化、技术改造、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工程,推动其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延伸和循环经济发展,仅去年环保投入就达15.3亿元。金川集团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唐朝举说:“面对这种形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通过加强我们内部的精细化管理, 通过高度重视效率、效益优先,在金川内部形成了八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另外,金川公司和金昌地区又形成了区域化的循环产业链。”

      循环经济指的是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简单说就是指,一个企业的废弃物,将成为下一个企业的原料以及生产的起点,循环往复,变废为宝。

      1

    甘肃探索“绿色”转型实现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金川公司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唐朝举接受采访

      近年来,金川公司围绕回收消化冶炼烟气、工业废水等实施了一大批循环经济项目。二氧化硫是金川集团公司镍、铜冶炼产生的主要排放物,也曾是造成金昌地区环境污染的“元凶”。唐朝举告诉记者,为治理二氧化硫,公司先后投资20多亿实施技术改造,建立了一条硫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烟气的产量也非常大,这块儿主要就是烟气的利用,特别是二氧化硫的利用,我们自己建立了我们自己化工厂,用于生产硫酸,我们生产硫酸的产能已经达到了年产280万吨, 和他还有一系列配套的产业,包括我们正在建立的PVC厂,都是涉及到回收利用二氧化硫以及氯气。”

      原本让天空变黑,让空气变脏的有害气体通过循环利用,变成了经济财富。金昌市也因此从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之一,变成了蓝天白云的戈壁绿洲,成功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模式。

      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也是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而甘肃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企业的环保标准,不因为发展经济而给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负担。

      合成革制造属于高污染行业,主要位于温州、广州等东部地区,而甘肃省兰州新区去年引进的科天水性科技产业园,是一家新成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性合成革生产的企业。水性合成革的制造工艺和传统工艺不同,通过使用水性高分子材料树脂,舍弃了传统化学溶剂,使合成革生产更加安全环保,科天集团环保节能公司总裁戴家军表示:“中国合成革最大的基地是在温州,但温州这两年的污染,就因为合成革行业的飞速发展,污染现状越来越大,因为它使用的是,溶剂的材料做成的合成革,生产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排放,我们所做的创新就是,用水性的树脂,就是水性高分子做出的树脂,做成的水性合成革,这个从生产工艺上来讲,都是没有污染的。”

      为了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西北老工业基地甘肃省不断地在支持环保节能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探索,让生态环保成为助力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一个新动力。

    甘肃探索“绿色”转型实现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金川公司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唐朝举

      

    甘肃探索“绿色”转型实现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科天集团环保节能公司总裁戴家军在水性合成革生产车间接受采访


    环保 环保新闻 环保资讯 国内环保新闻

    上一篇:【快讯】湖南召开优化环保产业政策环境座谈会(图)
    下一篇:万钢:中美清洁能源合作成果令人振奋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