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惠州建设森林公园的成效。近3年来,惠州累计投入约53亿元,建成县、镇级森林公园49个。森林进城改变了城里百姓的生活环境,公园下乡重塑了乡村的生态系统。
《惠州市低碳生态规划(2014-2030年)》(以下简称惠州碳规)提出,构建森林生态网络,增强碳汇能力,争取到2020年和2030年,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62%、62.5%。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生态底色。记者调查发现,惠州力推植树造林、节能减排、污染整治。惠州多举措发力环境监管和生态保护的背后,一方面是通过碳规严守生态底线,强化红线意识;另一方面是强化规划引领,通过碳规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等规划的修订编制中,形成绿色城乡发展格局和绿色产业体系。
●南方日报记者 周欢 谢庆裕
按两级管制区施行分区管制
要守护绿水青山,首先要强化底线思维。
惠州碳规提出,划定市域生态控制线,将惠州市自然山林、水体、湿地等重要自然生态空间划入生态控制线,根据《广东省城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指引》,结合惠州市实际,生态控制线划定比例达到土地总面积的65%以上。生态控制线范围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活动按一级管制区、二级管制区的要求,施行严格的分区管制。
为了保障落实,惠州碳规还要求出台生态控制线管理办法。以基本生态控制线管控为主要内容,采用地方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惠州市生态控制线管理办法(规定)》,确立生态控制线的法律地位,纳入生态保护的整体制度框架。
划定生态红线,惠州相关方面已经在行动。例如,《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低碳生态专项规划(2014—2030年)》明确,环大亚湾新区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比例为59.33%,以保护生态系统,保障区域生态安全,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
同时,惠州市级层面的生态控制线也正在酝酿中,并自我“施压”提高生态保护标准。根据前不久刚通过专家组论证的《惠州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方案》,惠州计划将生态控制线的比例划定在65%左右,比省住建厅2014年6月印发的《广东省城市生态控制线规定工作指引》中要求的60%的标准更高。
在碳规的严格要求下,虽然目前生态控制线尚未完全划定,但红线的观念已经在项目准入过程中以负面清单的形式树立起来。
惠州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想在惠城区的江北等6个街道投资化学原料项目的企业要“吃闭门羹”了,因为被列入准入的负面清单的已停止新项目上马。
数据显示,2014年惠州全市成功清退34家重污染企业,淘汰比例超过10%;单位GDP能耗2011—2014年4年间累计下降14.99%,提升了生态质量,保持了城市的生态底色。
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守住绿水青山,离不开多领域的协同推进。
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发挥生态低碳规划的主线作用,推进多规融合。然而,惠州碳规编制在许多规划之后,如何“后来居上”发挥引领作用?
惠州碳规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监测制度,将低碳理念强制性融入现有法定规划体系,实施长效、动态的低碳规划监管制度。此外,惠州碳规也与《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惠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06—2020年)》等规划相协调。
对此,惠州市发改局负责人解释,惠州碳规的主线作用首先体现在编制低碳生态规划时,结合了国土、经济社会、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并从低碳生态的角度提出要求。
另一方面是碳规与其它规划衔接,而其余规划在修订或者制定过程又与碳规融合。此外,惠州即将出台的系列专项规划也与惠州碳规的要求衔接。例如,编制碳规的专家团队前期调研发现,大亚湾进入惠城的几条主干道是潮汐车道,早上出城的车道拥挤,入城的车道顺畅,傍晚则相反。“对此,我们一方面在惠州碳规里面设计大运量的公共交通系统,以城际轨道交通为骨干、BRT快速公交为主体、常规公交和特色公交等为补充;还提出增加住宅的布局,使得职住平衡。”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肖宇说。
惠州碳规提出,到2020年,要运行2—3条主要居住组团与工业园区之间的微型公交线路,惠城区—博罗县、惠阳区—大亚湾区、惠阳区—惠东县的快速公交线路基本通车。这个想法在惠州正在编制的《现代公共交通建设发展规划》有所体现。
惠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融合“碳规”的理念,在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惠州改变传统城市发展“摊大饼”的模式,组团之间、节点之间通过道路、河湖及景观林带等连接,点缀公园、绿地、湿地、保护区等,体现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
惠州还计划,从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低碳产业、空间布局、低碳社区、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生态碳汇、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建立一个多维度、科学衡量发展水平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记者观察
地方调整指挥棒
除了条文上的具体部署,更为可贵的是惠州碳规向当地党政部门释放出低碳引领的信号。惠州正是通过完善碳规红线等规划体系,同时将低碳生态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负面清单”等衔接共通,从产业准入、政绩考核等角度着手,调整指挥棒,从而逐渐引导各县区低碳生态发展。
惠州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已将低碳生态理念融入到产业项目准入的“负面清单”中。哪些区域、哪些行业、哪种能耗技术标准的项目可以落户,有了明确指引。
今年4月,《惠州市企业投资管理负面清单(试行)》实施,其中依据惠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省主体功能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在惠州的5个不同主体功能区设定了禁止企业投资的行业、项目、工艺和设备。
根据《惠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惠城区的江北等6个街道范围属于调整优化区,以优化提升现有城市空间品质和发展层次为主。按照“负面清单”,棉印染精加工、毛皮鞣制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共20大类141个项目、工艺和设备,均禁止在这6个街道范围内落户。
“负面清单”是惠州碳规严守生态红线的表现。惠州还结合碳规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乡发展一体化全过程,注重城乡区域统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对落后山区县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使经济相对滞后而生态良好的地区民生改善同步提升。
策划统筹:张东明 王更辉邓红辉谢思佳陶然
(原标题:守住环保红线 保住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