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眼下,无论会上会下,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都成为最抢眼的字眼。记者采访了几位专家,听他们谈低碳环保,更有独特的见解。
谈论低碳经济,要把握好“度”
胡援东认为,中国是一个负责的发展中大国,当然需要加快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逐步增加低碳能源在能源消耗结构中的比重,重点扶持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等产业。但站在国际角度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专家们理智地看到,碳减排正成为一些国家设置国际三大壁垒(绿色、技术和贸易)的幌子。面对全球日益加剧的这些壁垒,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政策制定者不能人云亦云,任凭外人忽悠而妄谈“低碳经济”。
胡援东说,中国人心里要有一本账,要做科学分析,把握好一个度。如,片面强调低碳环保势必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国民正从“低碳”的农村向“高碳”的城市转移。在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碳占了七成。在可预见的二三十年内,新能源不可能成为一次能源的主体,除非中国大大放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此外,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132位,碳排放量在世界排第72位,排放量相对不低。但中国制造业的2/3是出口了(制造业占GDP48%),而制造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
“我认为,要降低碳排放,绝非上个提案、向制造企业收税就能化解的简单事。政府应该争取时间,逐步解决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中深层次的问题。应对碳减排从深层次下手,方为上策。”
水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谈及环保问题,用水资源保护专家、原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教授级高工翁立达告诉记者,“哥本哈根会议对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压力,仅仅是我国面临环保严峻形势的一个侧面。长期以来,我国水污染问题更为突出,对广大民众生活、生产及生态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国家为治理太湖就将投入1100多亿元。从理性的角度看,近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等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成当务之急,以GDP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应尽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