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今年的“两会”提案,环境保护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话题。
垃圾处理,无疑成为今年地方“两会”环境保护提案的流行词,加强监管和出台地方性法规成为新的话题;与垃圾处理相关的听证会,成为关注的焦点,不少人呼吁为听证会立法;针对湖泊立法,代表、委员言辞恳切,忧心忡忡;而农村环保、城市新问题、地方法规,在众多热议话题中成为不可忽视的重点。
出台地方法规强化监管,加强信息公开助推垃圾焚烧
怎样才能妥善处置好每天产生的大量垃圾,又能确保垃圾填埋场周边环境不受困扰?这成了北京市人大代表王维平的一块“心病”。王维平曾到多个国家考察,他认为,北京市垃圾处理的设备很先进,操作运行不规范是导致垃圾处理单位出现超标污染的主要原因,必须加强垃圾处理运行工作的监管力度,才能除去眼下的病根儿。
广东省人大代表端木达的想法和王维平不谋而合。他认为,垃圾处理主要是管理问题。如垃圾填埋设计能力和实际吸纳量不一致导致垃圾露天堆积、垃圾在压缩和运输过程中不封闭导致污水外流等。
“我国目前没有颁布过任何一部关于垃圾焚烧的操作运行规范,针对垃圾处理单位的监督处罚机制至今也没有建立。”王维平建议北京市率先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有法可依才能确保今后监管到位。”
针对垃圾焚烧厂建设难过公众关的现象,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务副主任任学良表示,北京垃圾管理机构对垃圾处理中的信息公开不到位,使公众对垃圾处理的“公益企业”不信任,导致一些扩建项目无法正常运行。
无独有偶,在广东省“两会”上,许多代表也对垃圾焚烧提出反思意见:之所以引起民怨,问题不在垃圾焚烧技术,而是有关部门的处理方式和垃圾焚烧配套处理方式存在问题。
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市黄埔区城建党工委书记吴穗生建议,政府应提前公布环保设施的建设规划等有关情况,让群众及早心中有数,给公众选择居住环境的机会。只要相关部门更新观念,改进工作处理方式和垃圾处理质量,民众最终会接受垃圾焚烧的。